成人高考帮手网

您好,欢迎访问成人高考帮手网

被针对的精神专科专业术语_精神专科是什么意思

2024-09-21 15:13分类: 专科专业 阅读:

被针对的精神专科专业术语_精神专科是什么意思

非常感谢大家对被针对的精神专科专业术语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文章目录列表:

1.精神医学学什么
2.谁能告诉我一些比较学术性的医用名词 类似于强迫症的 专业术语 像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样的
3.孤独症(专业术语)详细资料大全
4.请问一下 精神病学有 人为疾患症 FD 这个名词吗?
5.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区别
6.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

被针对的精神专科专业术语_精神专科是什么意思(图1)

精神医学学什么

精神医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临床医学类专业。本专业基础宽厚,毕业后能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从事临床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的高级医学人才。[1]

中文名

精神医学

级别

本科

授予学位

医学学士

专业类

临床医学类

修业年限

五年

专业代码

100205TK

学科门类

医学

专业介绍

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旨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以促进人类的精神健康。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基础宽厚,毕业后能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从事临床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的高级医学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技能,具有一般医疗技能和处理常见的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精神疾病及相关疑难急重症的能力。

核心课程

开设课程

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儿童精神医学、精神病学等。就业方向:全国各级医学院校、综合医院、脑科医院、医学心理中心及精神卫生保健等。

实习实训

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

知识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精神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精神医学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3.具有运用精神医学诊断及防治疾病的能力;

4.熟悉有关精神医学方针、政策和方法;

5.了解精神医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谁能告诉我一些比较学术性的医用名词 类似于强迫症的 专业术语 像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样的

躁狂症: 躁郁症的一种表现,主要特点是 丰富而迅速的改变想法,狂喜和过量活动。

狂躁症,人格障碍,偏执狂,恐怖症,精神分裂症,冷漠症,失语症,妄想,谵妄,痴呆,定向障碍,药物依赖,癫痫,嗜睡,自恋,恋尸癖,错语症,异食癖

孤独症(专业术语)详细资料大全

孤独症(auti *** ),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导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比女孩多3-4倍。

基本介绍 西医学名 :孤独症 英文名称 :auti *** 主要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等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感染与免疫因素等 传染性 :无传染性 认识过程,疾病病因,遗传因素,感染与免疫因素,孕期理化因子 *** ,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其他症状,诊断,鉴别诊断,疾病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疾病预后,疾病预防, 认识过程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导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 ***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Kanner报导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导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互动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 *** 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疾病病因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 *** 。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目前已知的相关染色体有7q、22q13、2q37、18q、Xp;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如47、XYY以及45、X/46、XY嵌合体等。较常见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4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15q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导。近年来新报导的孤独症候选基因有clock,PRKCBl、CNTN4,CNTCAP2、immune 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JARDlC、Pax6。另有研究报导,在汉族孤独症患者中,NRP2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感染与免疫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目前推测,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孕期理化因子 ***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12.5d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 *** 中,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对孕鼠进行反复冷冻 *** ,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特征。 临床表现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胶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其他症状 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 诊断 应综合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①起病于36个月以内;②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表现;③除外Rett综合征、Heller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等其他疾病。如患儿起病于36个月之后或不具备所有核心症状,则诊断为不典型孤独症。 现将DSM-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介绍如下: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包括A、B、C三条。 A、在下列(1)、(2)、(3)三项中(共12小项),至少要符合6小项,其中包括(1)小项中的2项,(2)、(3)项中的至少1小项。 (1)社会交往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a. 非语言 *** 流行为的套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b. 不能与同龄人交往。c. 不能自发地与别人分享欢乐、兴趣、成就等(例如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不能带给或指给别人看)。d. 在社交与情绪上不能与人发生相互作用。 (2)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a. 言语发育完全不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b. 有一定说话能力者,在提出话题和维持谈话的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损害。c. 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d. 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 (3)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的或刻板的格式,表现如下:a. 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b. 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c. 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d. 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B、3岁以前,在下列三方面中,至少有一方面已有发育延迟或功能异常: (1)社交相互关系。 (2)用于社交的言语。 (3)象征性或想像性的游戏。 C、以上症状不能用Rett障碍或儿童期瓦解性障碍(婴儿痴呆)来解释。 鉴别诊断 1.Rett综合征 仅见于女孩,通常起病于7-24个月,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头颅发育减慢,已获得的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迅速丧失,智力严重缺陷,已获得的手的目的性运动技能也丧失,并出现手部的刻板动作(洗手样动作或手指的刻板性扭动)。并常伴过度呼吸、步态不稳、躯干运动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癫痫发作。病程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2.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Heller综合征) 该障碍大多起病于2-3岁,起病前发育完全正常,起病后智力迅速倒退,其他各种已获得的能力(包括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也迅速衰退,甚至丧失。 3.Asperger综合征 又称儿童分裂样精神病,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男孩多见。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才明显,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局限、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方式。无明显的言语和智慧型障碍。 4.表达性或感受性语言障碍 该类患儿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的损害,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智商≥70),非言语交流较好,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和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5.儿童精神分裂症 该症主要起病于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病前发育多正常,起病后逐渐出现幻觉、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或不协调、意志活动缺乏、行为怪异等精神分裂症症状,从而有助于鉴别。 6.精神发育迟滞 该障碍患儿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言语水平虽不足但与其智力水平相一致,无明显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但是,如果患儿同时存在孤独症的典型症状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则两个诊断均需做出。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孤独症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 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已开发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③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治疗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前,孤独症普遍被认为属不治之症。自从1987年Lovaas报导采用套用行为分析疗法成功“治愈”9例孤独症儿童以后,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许多的孤独症教育训练疗法或课程,多数疗法或课程的建立者均声称自己的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一些疗法的疗效有夸大之嫌。 Helfin等将各种孤独症疗法分为以下4类: (1)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floor time)疗法、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疗法。 (2)以技巧发展为基础(skill-based)的干预疗法:包括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为分解训练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 (3)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膳食疗法。 (4)综合疗法,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套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 ysis,ABA)属于这一类。 以下将对常见干预疗法作一简单介绍。 1.TEACCH TEACCH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Schopler建立的一套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综合教育方法,是现时在欧美国家获得较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式的安排和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课程可以在有关机构开展,也可在家庭中进行。 2.ABA 1987年Lovaas报导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结果有9例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导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早期报导ABA对高功能孤独症有较好疗效,目前认为该疗法对各类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儿童均有很好的疗效。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年龄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然有很高的套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传统上,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典型任务分解技术有4个步骤:训练者发出指令、儿童的反应、对儿童反应的应答、停顿。具体包括:(1)任务分析与分解;(2)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3)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reinforce),强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或身体姿势表扬,强化随着进步逐渐隐退;(4)提示(prompt)和提示渐隐(fade),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又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5)间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两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要保证治疗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度,每周20-40h,每天1-3次,每次3h。现代ABA技术逐渐融合其他技术强调情感人际发展。 3.RDI和地板时光 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研究深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缺陷逐渐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所谓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线和友谊等。鉴于此,Gutstein建立了“提高患儿对他人心理理解能力”的RDI,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他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活动由父母或训练者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训练中要求训练师或父母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Gutstein声称RDI方法取得了显著成功。 与RDI相比,由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训练体系也是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体,但是与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时光训练中,教师或家长是根据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父母或老师一方面配合孩子的活动,同时在训练中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不限于固定的课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这样的训练对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其实更高。目前这一方法在美国也获得较高评价。 4.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是由美国Ayres创立,起初主要套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因此该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有报导和观察称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一定疗效。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法还包括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的疗效在国外存在争议,未被主流医学所认可。 5.药物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可以治愈孤独症,但以下药物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并有利于教育训练。具体包括: (1)抗精神病药 常用氟哌啶醇(0.5mg-4.0mg/日)、硫利哒嗪(12.5mg-50mg/日)、舒必利(100mg-400mg/日)。前两者可减轻多动、冲动、自语、自伤和刻板行为,稳定患儿情绪;舒必利则可改善孤僻、退缩,使患儿活跃、言语量增多,并改善情绪。以上药物均需从小量开始服用,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加量。目前尚有报导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也可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但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抗抑郁药 该类药可改善该症的刻板重复行为,改善情绪,并缓解强迫症状。可选用氯丙帕明(25mg-150mg/日)、舍曲林(25mg-150mg/日)、氟伏沙明(50-200mg/日)等。该类药也应从小量开始服用,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加量。 (3)中枢兴奋药或可乐定 适用于伴有注意障碍及多动症状的患儿。用药方法参见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中有关内容。 (4)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药 同精神发育迟滞中有关内容。 (5)维生素B6和镁剂 有研究报导大剂量维生素B6和镁剂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但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6.孤独症教育训练中家庭的作用 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并不完全是一个医学问题,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顶后产生影响。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2)异常行为的矫正;(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疾病预后 该障碍为慢性病程,预后较差,约2/3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终生照顾和养护。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岁时有无交流性语言、教育训练情况。如能早期进行有计画的医疗和矫治教育、并能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预后。 疾病预防 预防是降低孤独症出生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 *** 和创伤等。

请问一下 精神病学有 人为疾患症 FD 这个名词吗?

做作性障碍 (人为疾患)指患者在没有明显动机的情况下伪装躯体心理体征或症状,在 2013 年 5 月出版的 DSM-5 中,被划分至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章节,并被分为两种亚型,一种是指向自己,另外一种是直接指向他人,后者又称代理做作性障碍/孟乔森综合征。

孟乔森综合征与疑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明知自己在明知自己没病却夸大疾病,想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以此达到自己的就医目的;但后者则确信自己真的得了某种疾病。

做作性障碍患者会通过一些方式来故意制造或夸大症状,患者会不断向周围的人报告自己拥有各类疾病,并模仿疾病症状,但经诊断后都会发现患者其实无病。

有些患者对疾病非常了解,拥有近乎专业的相关知识,因而他们会篡改医生的诊断报告,且对吃药、打针、住院、动手术非但不反感,反而显得非常兴奋愉悦。最严重的患者则会伤害自己,使自己表现出来的症状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以此达到就诊的目的。

该综合征的征象为不一致的病史;并多次到很多医院就诊;具有一定的医学和护理知识;具有针对医院及医学术语的广博知识;急切地希望获得治疗干预;检查结果为阴性后又出现新的症状;只有在独处或未得到注意时才有症状;涉及身份及自尊的问题。患者在幼年时期常有被虐待或被忽视史,人格障碍也常见于做作性障碍患者中。

在诊断这一类疾病时,临床医生应除外疾病早期阶段,首要治疗目标应校正患者的行为,减少患者对医疗资源的误用及滥用;存在精神病性症状需要进行治疗;最后,对于做作性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

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区别

1、性质不同:精神科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心理科是一个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智力,情绪,心理及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和干预,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的专业性机构。

2、特点不同:精神科医师是医药学情况,心理咨询师是社会心理学情况。

3、原理不同:精神科的医事人员包含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师以及职能治疗师,另外尚有以精神科为专长之社会工作师或社会工作员等之专业人员。心理科名义表示看的病相对较轻,代表自身专业特色在现实中也有可能实现。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精神病的检查要仔细,不能掉以轻心,给疾病可乘之机。精神病的种类很多,比如每种精神分裂的类型都略有不同,因此在判断自身疾病时,患者一定要客观。只有通过医院的精神分裂症的检查,才能判断自身的疾病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检查工作不能掉以轻心,这关系到患者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如果的确患有精神病,一定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治疗。只有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让患者彻底摆脱疾病困扰。

单纯型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二年,并逐渐趋向精神衰退。一般无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百度百科-精神科

百度百科-临床心理科

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

心理老师左叔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对你提出的“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对个体心理活动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精神医学,即精神病学,是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作为研究对象,精神病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是如何发生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哪些种类,每种精神疾病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会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精神疾病对人的认知和 社会 功能有怎样的破坏等等。而心理治疗是以人的正常心理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表现的,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果丧失了正常的心理功能,会给人带来哪些不良影响等等。

第二,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分属不同的学科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各种精神疾病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各种心理问题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第三, 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治疗对象不同

精神病学在临床实践中一是要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二是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三是一般都采用严格的药物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实践中一是要甄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人,即来做心理治疗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而不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二是把有心理问题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帮助,三是对来访者的帮助基本采用谈话治疗的方法。

第四,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与工作对象的关系不同

在精神病临床工作中患者与精神科医生的关系是一种被动、带有强制性治疗的关系,即有时对有些精神障碍患者(例如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可以采取强制治疗的措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协商平等的关系,来访者来做心理治疗是自愿的,而不是心理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来的,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对等和协商的一种关系。

以上回答仅供你参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心理治疗在我国发展比较晚,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启动阶段(1949-1965);(2)空白阶段(1996-1977年);(3) 准备阶段(1978-1986年),4(4)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所以心理治疗也就最近是今年二十年比较火热。

了解心理发展 历史 ,下面说下这两个的不同点,个人见解。

首先,从事精神医学是精神科专科医生,他们有——处方权。从事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没有——处方权。

什么是处方权,处方权是指具有开具处方药品的权力。

然后,面对的病人全体也不一样,说白了就是心理治疗不能治疗的病人,归精神科管(这里指的是有心理障碍的病人),精神科的病人只有在缓解起,恢复期时心理治疗师才能介入治疗。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缓解起恢复期等治疗!

最后,精神科医生可以用药物治疗,也可以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而心理治疗师是不可以的,但是心理治疗也有很多方法,比如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认知治疗个人中心治疗等等吧。

精神病治疗更重要的是应对症状和疾病,而心理治疗更注重人的发展和适应。

当然,现在的医学更加注重人的全面问题,是多个学科共同作用的综合医学,精神医学离不开心理治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病人服务的!

人们要区分什么是心理问题,什么是心理障碍,什么人格障碍,什么是精神疾患。心理问题是人人皆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忧愁烦恼;心理障碍是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是心理变态的结果;人格障碍是人格的曲扭,是人际关系不和的根源;精神疾患是器质性病变,是必需用药才能有效控制了的。

心理咨询是成长咨询,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帮助;心理治疗是障碍咨询,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与人格障碍之人所需要的治疗。换言之,心理咨询为求发展,它使人寻求自我完善;心理治疗为求消除障碍,它使人寻求心理 健康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咨询基本上是平等的咨询关系,以帮助来询者独立思考和决策为其首要目标;心理治疗则基本上是医患关系,以治愈病人的心理障碍或病态行为表现为其首要目标。所以o心理咨询甚强调咨询者对来询者的尊重和理解,而心理治疗则甚强调患者对心理医师的顺从与配合。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生活咨询这三者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都要尽量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学会自主自立。或曰: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精神医学"主要对应医院系统中的精神科,主要是解决一些较为严重的精神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精神病,像精神分裂症、双向 情感 障碍等,这类病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意识不是非常清楚,常常分不清现实与幻想,这类疾病的治疗方式通常以吃药为主,心理治疗或咨询为辅。

心理治疗通常对应医疗体系中的心理科,主要解决意识清醒的人的各类心理困扰,问题可严重可轻微,严重的如人格障碍,重度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轻的如一般性的想不开、烦恼、郁闷等。治疗方式依问题严重性不同而不同,严重的要吃药,加心理辅导,不严重的只心理辅导即可。

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系统中的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以及各种机构和 社会 中的心理咨询,都充满了活力和一些困惑。

目前,从事心理治疗/咨询的人员包括精神病医生、心理学毕业生、 社会 工作者和100万名心理咨询师。甚至有些人没有专业培训背景,只通过自学或参加一些课程就自称为“心理教师”和“心理专家”。百家争鸣,华山论剑。

“有志者事竟成”,而心理圈中的江湖从不缺乏争议。面对复杂的心理 健康 服务“市场”,员工的多元化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有必要对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员的资格、能力、质量控制、职业道德以及他们之间的分工合作模式提出对策。

许多心理咨询从业者认为,精神病医生只开药,不注意寻求帮助的病人的心理 社会 因素。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精神病学确实是一种在我国有很大影响的生物医学模式。

然而,未知的是精神病医生的数量非常少,病人太多,其中许多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因此,他们的日常临床工作非常繁重。他们没有精力去关注游客生理层面以外的心理需求。他们非常讨厌一些心理学家,因为他们鄙视医学和伦理行为(包括充当“心理学家”)。因此,目前,在一些国内医疗和 社会 机构中,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很少合作。

然而与中国医学结构中大量的以生物为导向的精神实践和 社会 上大量的“心理咨询”活动相比,这种将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心身医学模式在中国目前仍很不尽人意。

你问的问题恰好是众人迷茫之处,包括很多所谓的心理咨询人士在内,都有混淆概念的时候。记住一下这三点问题就清楚了,遇到问题时,你就知道该找心理医生还是咨询师了。

1、侧重面与点位不同。

心理医生主要是从人体的器质上查找病因,因身体症状为切入点,即便是对应心理层面,那也是与器质性问题进行考虑,例如:神经组织系统等。心理咨询主要是从思维层面进行分析,即便是出现肢体化症状,那也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去对应解决办法,所以无论是介入的层面还是深度都不一样,例如:意识及潜意识层面等。

2、技术手段不同。

心理医生以西医或中医为技术基础,以药物为手段,他们服务的一般都是重症精神患者,特别是到了明显的精神层面疾病时,住院、服药等硬性介入手段。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前期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即便是精神分裂患者,那也是轻微阶段,因为心理咨询师没有医务手段及医药的处方资质,所以也就没有硬性介入的手段,只能作用心理技术手段,从人的意识层面到潜意识层面进行治愈。

3、功能作用不同。

简单的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初级阶段,适合心理咨询,到了问题严重时,也就是俗称的“精神病”阶段,就得到医院的精神科找心理医生就诊,或住院治疗。

大体来说,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他们治疗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但技术手段和解决问题的侧重性有所区别。一个是使用药物从生理通道上介入,一个是作用意识能量从意识层面介入。

可以说大同小异吧!只是名誉称呼不同其实质都是心理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而己!精神治疗听了好像有创意,要用精神的力量去战胜疾病!但心理治疗也不赖啊!要用耐心,决心,信心,勇气去除病患啊!所以说两者都是医疗术语,半斤八两而己,没什么差别也没有什么新鲜!

这比如说中医和西医,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又比如男人和女人是男人好,还是女人好?是男人好。还是女人好。还比如左手和右手,是左手好,还是右手好?不是绝对性的,而是相对性的

老年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专业术语

老年人心理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老年人心理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

每个人都必须理解健康管理的概念。你知道它离普通人有多远,对我们的健康有多大帮助吗?如何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现在的糖尿病人越来越年轻化了。”绍兴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介绍道,“患病的主要原因除了遗传外,很大程度上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对于儿童来说,家长们一定要控制糖的摄入量,像饮料、甜点什么的,吃多了都对身体有所伤害。”在开始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应该使身体热起来才可进行,剧烈的运动。请大家记得要在忙碌的工作生活抽出一点时间来运动一下,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有好的身体工作才更加顺利。

18岁的男孩小凯,常常被人叫做“小胖子”,因为从小爱喝可乐、爱吃汉堡,身高1.75的他如今体重已达256斤,不得不被妈妈拉到了一家减重门诊就诊。营养科医生告诉小凯的妈妈,小凯的BMI指数(通常用来衡量体重是否超标)已经超过41,属于严重肥胖,必须进行减重。健康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要等“千金难买”的时候,才去珍惜。培养有益健康的习惯,防病于未然,才是快乐之道。先来看看最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学起来吧!

老年人心理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是这些“定时炸弹”,如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刷牙时间?牙齿和食物的斗争,年轻人总是早上起来刷牙,其实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健康的刷牙时间是饭后三分钟。这时,嘴里的食物开始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酸开始腐蚀牙齿,然而,许多人吃完后很难做到立刻去刷牙。很多医生的专业术语让病人听不懂,越听越糊涂,尤其某些专家似乎觉得说的话越难懂越高深莫测越能体现自己的权威和价值。好的咨询是把专业变成你能听懂的方言。

运动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但只有在合适的季节和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考虑一些室内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爬楼梯、游泳、篮球等。此外,冬季运动的时间不宜太早,最合理的时间是在下午;这一时期的体温较高,体力充沛,不易运动时对人体造成伤害。快走能增强肌腱、韧带和关节的抗损伤能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同时,皮肤、肌肉组织也可以变得更加牢固。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意志品质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疲劳恢复亦很快,能迅速恢复到平静水平。

老年人心理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

老年人心理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并不关心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不把这些无症状的慢性病视为疾病。

目前,关于卫生管理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尚无明确共识,现有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显然缺乏学术指导和理论指导。如果这一现象不改变,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就会不足,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是鉴别及有效控制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关键。把那些可改变或可控制的指标作为重点,提出健康改善的目标,提供行动指南以及相关的健康改善模块。

健康体重管理等问题可以让健康管理者为你的日常饮食、运动等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定期检查效果。其实,健康管理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大的要跨越一生,老的和死的,小的要每1小时起床坐2分钟。无论是普通人群、亚健康人群,还是确诊的疾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应予以重视。咨询是严肃的寻求知识和帮助的过程,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表现。网上的留言互动、私信交流、包括微信沟通只能算碎片化学习,算不上咨询,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交流,双方获得的信息都有限,误差很大。

老年人心理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

老年人心理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

除了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和生活不规律外,很多人都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潜在的“定时炸弹”,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最终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

绿叶蔬菜可以提供大量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者都有利于眼睛健康和保护视力的同时,绿叶蔬菜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一餐食用半公斤少油烹调的绿叶蔬菜,可有效增加饱腹感,延缓胃内食物的排空速度,有助于控制食物量。我们都知道要少吃油炸食物,可是有时候总管不住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如从一份健康早餐开始。

据2010年调查,我国6——17岁儿童饮用饮料量比2002年明显增加,其中12——17岁儿童饮料人均每天消费量最高,为203毫升。通过对上海、广州、济南、哈尔滨、北京、西安和南宁7城市的9194名6—17岁儿童进行调查,研究人员们发现城市儿童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为715毫升;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分别为481毫升、1151毫升和1229毫升。明了生活方式和习惯,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利的,如果区分,如何管理,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健康保护系统。

怎么样区别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1、特点不同

一般心理问题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产生内心冲突,且冲突是常形。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在不同刺激作用下,会觉得特别痛苦。如:焦虑、悲伤、失落等体验。

2、时间不同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缓解。严重心理问题从产生痛苦的情绪开始,痛苦情绪持续两个月或以上,半年以下。

3、影响不同

一般心理问题的不良情绪反应能在自己的理智范围之下做出控制,不失常态,且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

严重心理问题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单纯依靠“聊天”、“倾诉”等非专业地方式进行缓解都无法摆脱,生活、工作、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痛苦情绪不仅被最初的事件因素引起,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痛苦,出现泛化。

好了,今天关于“被针对的精神专科专业术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被针对的精神专科专业术语”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表演有没有专科专业_表演有没有专科专业的

下一篇:装备类专科专业代码_装备类专科专业代码是多少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成人高考帮手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