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论文(初中数学优秀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论文(初中数学优秀论文范文)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初中数学优秀论文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初中数学优秀论文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初中一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左右2.急求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最好是未发表的,有的请发到我的邮箱:mojianyuy@163.com 谢谢
3.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4.初中数学论文 500-4000字 关于生活
5.初中初二作文800字:数学论文
初中一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左右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急求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最好是未发表的,有的请发到我的邮箱:mojianyuy@163.com 谢谢
数学教学论文
论文一: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分类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
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分类思想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一、 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如人群的分类、文具的分类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等,都是渗透分类思想的很好机会。
整数、
分数
正有理数
零
负有理数
教授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对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分为:
有理数 有理数
为下一步分类讨论奠定基础。
认识数a可表示任意数后,让学生对数a 进行分类,得出正数、零、负数三类。
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得到如下分类:
通过对正数、零、负数的绝对值的认识,了解如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学习理解数学概念。
又如,两个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可分为:正数和正数、正数和零、正数和负数、负数和零、负数和负数几类情况来比较,而负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是新的知识点,这就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结合“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反复渗透,强化数学分类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中的分类的意识。并能在分类讨论的时候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如把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整数,就是犯分类标准不一的错误。在确定对象和标准之后,还要注意分清层次,不越级讨论。
二、 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
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解答此类题,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
例1,化简解:
这是按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
例2、比较 与 易得 的错误,导致错误在于没有注意到数 可表示不同类的数。而对数 进行分类讨论,既可得到正确的解答:
〉0 时 ,= 0 时 ,< 0 时 ,2、根据数学的法则、性质或特殊规定进行分类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 根的判别式时,对于变形后的方程
用两边开平方求解,需要分类研究 大于0,等于0,小于0这三种情况对应方程解的情况。而此题 的符号决定能否开平方,是分类的依据。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三种情况。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ax+3>2x+a
分析通过移项不等式化为(a-2)x>a-3的形式,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a-2>0,a-2=0,和a-2<0三种情况分别解不等式。
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解是x>
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左边=0,不等式的右边=-1
因为01-1,所以不等式的解是一切实数。
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解是x<
3、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例如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底边长为a,则其腰上的高是
分析:本题根据图形的特征,把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高CD,如图,可得腰上的高是 或从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
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由于圆心的位置有在角的边上、角的内部,角的外部三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分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讨论证明。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这种最容易解决的情况,然后通过作过圆周角顶点的直径,利用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的这种情况来分别解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这两种情况。这是一种从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图形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解决的方法。教材中在证明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也是如此分圆心在弦切角的一条边上,弦切角的内部、弦切角的外部三种不同情况解决的。
三、引导分类讨论,提高合理解题的能力
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分类讨论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
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
例4、已知函救y=(m-1)x2+(m-2)x-1(m是实数)。如果函数的图象和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
分析:这里从函数分类的角度讨论,分 m-1=0 和 m-110 两种情况来研究解决问题。
解:当m=l 时函数就是一个一次函数y=-x-1,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1,0)。
当 m11 时,函数就是一个二次函数y=(m-1)x2+(m-2)x-1
当△=(m-2)2+4(m-1)=0,得 m=0.
抛物线 y=-x2-2x-1,的顶点(-1,0)在x轴上
例5、 函数 y = x6 – x5 + x4- x3 + x2 – x +1,求证:y 的值恒为正数。
分析:将y的表达式分解因式,虽可证得结论但较难。分析可发现,若将变量x在实数范围内适当分类,则问题容易解决。
证明:⑴ 当x ≤0时
∵ x5 - x3 - x ≥0 ,∴ y≥1恒成立;
⑵ 当0 < x <1时
y = x6 + ( x4 – x5 ) + ( x2 – x3 ) + ( x – 1)
∵x4 > x5 , x2 > x3 , 1> x
∴ y > 0 成立;
⑶ 当x = 1 时, y = 1 > 0 成立;
⑷ 当x >1时
y = ( x6 – x5 ) + ( x4 – x3 ) + ( x2 – x ) + 1
∵ x6 > x5 , x4 > x3 , x2 > x
∴ y > 1成立
综上可知,y > 0 成立。
例6、已知△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CD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BC和△ACD拼成一个凸四边形ABCD.(1)画出四边形ABC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CD中我们可以把AC作为斜边、AC作为直角边二类情况来研究。如图1是以AC为斜边和等边三角形ABC拼成的四边形ABCD(DDAC=30°和DDAC=60°这两种图形算出的四边形ABCD面积相同的,故归纳为同一类)。AC为直角边又可分为二种不同情况如图2和3.从图1,S四边形ABCD=;从图2,可算得S四边形ABCD=;可算得S四边形ABCD=3
由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类讨论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异常简单,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步骤非常的明了。另一方面在讨论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现有教材,教学中着意渗透并力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结合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几种思想方法的综合使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信会使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论文二: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教会学生解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 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联想等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能迅速把握数学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能解出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的关键。
关键词: 解题技能 联想 把握问题实质
每年初中数学会考,一般都把试题分为容易题(基础题),中档题以及难题。近年初中数学会考中,难题一般都占全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强,难题不突破学生是很难取得会考好成绩的。
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无论解那种题型的数学题,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所以对学生进行 “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初三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 “双基”训练,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很多有经验的初三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复习得好,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较大的。对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 “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不只针对会考,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只有多反思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有些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在会考复习中,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练完讲,讲完练,师生都很辛苦,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会考难题难度大,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难题的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会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会考试题的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只是笼上几层面纱,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
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初中会考中的难题分以下几类进行专题复习:
第一类: 与一到两个知识点联系紧密的难题:
例1 如图,在⊙O中,C是弧AB的中点,D是弧AC上的任一点(与 D C 点A,C不重合),则( ) A
(A)AC+CB=AD+DB (B)AC+CB<AD+DB
(C)AC+CB>AD+DB (D)AC+CB与AD+D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教学引导: 与线段大小比较有关的知识是什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大边对大角等)
如何把AC+CB与AD+DB组合在一个三角形中比较大小呢?
附解答方法:以C为圆心,以CB为半径作弧交BD的延长线于点E连结AE,CE,AB.
∵CE=CB ∴∠CEB=∠CBE 又∠DAC=∠CBE
∴∠CEB=∠CAD 而CA=CE 得∠CEA=∠CAE
∴∠CEA-∠CEB=∠CAE-∠CAD
∴∠DEA=∠DAE
∴DE=DA
在△CEB中,CE+CB>BE 即AC+CB>AD+DB. 故选(C)。
评议: 本例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把AC,CB,AD,DB这些线段构造在一个三角形上。
例2 已知: ⊙O1与⊙O2相交于A,B两点,若PM切⊙O1于M,PN切⊙O2于N,且PM>PN.试指出点P所在的范围。
教学引导:(1) 先画图,试判断,并尝试去证明。(2)看看可能有几种情况。
(3)出示右图,要求学生指出点P的范围(点P在直线AB的⊙O2
的一侧,且在⊙O2外),学生指出点P的范围后,要求学生
证明 .(4)学生证明有困难时,作点拨: 若点P在直线AB上时可以证得什么? (PM=PN),如何证明?
(用切割线定理:PM2=PA*PB,PN2=PA*PB,故,PM=PN)现在可以应用切割线定理来证明PM>PN吗?
(5)学生还不能证明时,作提示:
连结PB,交⊙O1于点C,交⊙O2于D,用切割线定理
(证明:PM2=PC*PB,PN2=PD*PB,因PC>PD,所以PC*PB>PD*PB,即PM2>PN2,所以PM>PN)
(6)是不是还有其他情况?(引导学生找出以下两种情况:图二和图三,并要求学生指出点P的范围,并作出证明)
评议:本题关键是引导学生用切割线定理来证明,并且进行分类讨论。
这类难题,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紧扣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直到把问题解决。
第二类: 综合多个知识点或需要一定解题技巧才能解的难题。
这类难题的教学关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运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来解答。
例1 在三角形ABC中,点I是内心,直线BI,CI交AC,AB于D,E.已知ID=IE.
求证: ∠ABC=∠BCA,或∠A=60°。
教学点拨: 本题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条件与结论两个方向去分析。 从条件分析,由ID=IE及I是内心,可以推出△AID和△AIE是两边一对角对应相等,有两种可能: AD=AE或AD≠AE,
从这可以推得∠ADI与∠AEI的关系。 从结论分析,要证明题目结论,需要找出,∠ABC与∠ACB的关系,∠ADI=1/2∠ABC+∠ACB,而∠AEI=1/2∠ACB+∠ABC.从条件和结论两个方面分析,只要找出∠AEI与∠ADI的关系就可以证明本题。
附证明过程: 连结AI,在△AID和△AIE中,AD与AE的大小有两种可能情形: AD=AE,或AD≠AE.
(1)如果AD=AE,则△AID≌△AIE,有∠ADI=∠AEI.
而∠ADI=1/2∠ABC+∠ACB, ∠AEI=1/2∠ACB+∠ABC.
所以,1/2∠ABC+∠ACB=1/2∠ACB+∠ABC.
即,∠ABC=∠ACB.
(2)如果AD≠AE,则设AD>AE,在AD上截取AE‘=AE,连结IE’。则△AIE‘≌△AIE.
所以,∠AE‘I=∠AEI. IE’=IE=ID.
因此,△IDE‘为等腰三角形,
则有 ∠E‘DI=∠DE’I.
因∠AE‘I+∠DE’I=180°,
所以,∠AEI+∠AIE=180°。
因此,(1/2∠ACB+∠ABC)+(1/2∠ABC+∠ACB)=180°。
所以,∠ABC+∠ACB=120°,
从而,∠A=180°-120°=60°。
如果AD<AE,同理可证∠A=60°。
例2 如图,AB是⊙O的直径,AE平分∠BAF交⊙O于点E,过点E作直线与AF垂直,交AF的延长线点D,且交AB的延长线于点C.
(1)求证: CD与⊙O相切于点E.
(2) 若CE*DE=15/4,AD=3,求⊙O的直径及∠AED的正切值。
教学引导: (1)证OE⊥CD.
(2)要求⊙O的直径,可先求半径OE.
因OE∥AD,所以有OE/AD=CO/CA,AD=3,CO,CA都与BC及OB,AB(⊙O的半径,直径)有关。
所以,求得BC即可以求出OE.如何求BC呢?能否利用CE*DE=15/4这个条件?
让学生去探讨。
附解答过程: (1)略。(2)过点D作DG∥AC,交AE的
延长线于点G,连结BE,OE,则∠BAG=∠G,∠C=∠EDG.∵CD与⊙O相切于点E,
∴∠BEC=∠BAG.
∴∠BEC=∠G. ∴△BEC∽△EGD. ∴DE/CB=DG/CE.
∴CB*DG=DE*CE.
∵∠BAG=∠DAG=∠G. ∴AD=DG=3. 又∵CE*DE=15/4. ∴CB=5/4.
由(1)得OE∥AD, ∴CO/CA=OE/AD. 设OE=x (x>0), 则CO=5/4+x=(5+4x)/4,
CA=5/4+2x=(5+8x)/4, ∴(5+4x)/(5+8x)=x/3. 整理得8x2-7x-15=0. 解得x1=-1(舍去),x2=15/8. ∴⊙O的直径为15/4, ∴CA=CB+BA=5.由切割线定理,得 CE2=CB*CA=25/4, ∴CE=5/2, ∴DE=15/4*1/CE=3/2.
在Rt△ADE中,tan∠AED=AD/DE=2.
第三类 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难题。
无论是开放性还是探索性的数学难题,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
例1 请写出一个图象只经过二,三,四象限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点拨: 二次函数的图象只经过二,三,四象限,就是不能经过第一象限,即当x>0时,y<0.什么样的解析式的二次函数必有x>0时y<0呢?这是问题的核心。
(答案:当二次函数y=ax2+bx+c中a,b,c都为负时,必有x>0时,y<0,如:y=-x2-2x-3)
例2 已知: 如图,AB,AC是⊙O的两条弦。且AB=AC=1,
∠BAC=120°,P是优弧BC上的任意一点,
(1)求证:PA平分∠BPC,
(2) 若PA的长为m,求四边形PBAC的周长,
(3)若点P在优弧BC上运动时,是否存在某一个位置P,使S△PAC=2S△PAB?若有,请证明;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教学引导: (2)因为AB=AC=1,PA=m,由(1)可证∠APB=∠APC=30°,因此,∠AOB=60°所以OA=OB=AB=1,而AP=m,以A为圆心,以m为半径作弧与圆相交一般有两个交点(若m=2,AP为圆的直径则只有一个交点)。因此,PB和PC是变的,但变化只有两个位置,PB+PC应该不变。求出PB+PC就可以求四边形PBAC的周长。把PB和PC组合在一起求出来是这问题的关键。(3)这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点P.这可以由三角形PAC和三角形PAB的面积关系推出。 P
(解题要点: (1)略。 (2)延长PC至P‘,使CP’=BP,连结BC,求出BC,证明△PAB≌△P‘AC,得AP’=AP,证明△ABC∽△APP‘,用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可以求出PP’即PB+PC.(3)连结BC交PA于点G,过B作BM⊥PA,过C作CN⊥PA,垂足分别为M,N.证明△BGM∽△CGN,得BG/CG=BM/CN=S△PAB/S△PAC=1/2.所以过点A和点G作射线与⊙O的交点,就是符合题目条件的点P的位置。)
第四类 新题型(近年全国各地初中会考中才出现的题型)
初中会考题型再新也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以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运用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1 如图一,五边形ABCDE是张大爷十年前承包的一块土地的示意图。经过多年开垦荒地,现已变成如图一所示的六边形ABCMNE,但承包土地与开垦荒地的分界小路(即图一中的折线CDE)还保留着。张大爷想过点E修一条直路,直路修好后,要保持直路左边的土地面积与承包时的一样多,右边的土地面积与开垦的荒地面积一样多。请你用有关的几何知识,按张大爷的要求设计出修路方案。(不计分界小路与直路的占地面积)
(1)写出设计方案,并在图二中画出相应的图形;
(2)说明方案设计理由。
教学引导:
如图二, ,试过E作一直线EHF,交CD于H,交CM于F, 按题意,要使EABCF的面积=EABCD的面积,且使EDCMN的面积=EFMN的面积(满足张大爷的要求)。 即要使三角形EHD的面积=三角形CHF的面积。这要怎样的条件?(答案: 连结EC,过D作DF∥EC交CM于点F,EF就是张大爷要修路的位置。)
评议: 本题是实际应用题,其相关的基础知识是梯形的一些性质: 如下图,
梯形ABCD中,AB∥CD,有三角形ADC的面积=三角形BCD的面积,都减去三角形CDO的面积,即得三角形ADO的面积=三角形BCO的面积。能联想到这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例2 电脑CPU芯片由一种叫 “单晶硅”的材料制成,未切割前的单晶硅材料是一种薄形圆片,叫 “晶圆片”。现为了生产某种CPU芯片,需长,宽都是1cm的正方形小硅片若干。如果晶圆片的直径为10.05cm.问一张这种晶圆片能否切割出所需尺寸的小硅片66张?请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不计切割损耗)
教学引导: 本题人人会入手做,但要按一定的顺序切割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方法:(1)先把1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
看成一个长条形的矩形,这个矩形刚好能放入直径为10.05cm的圆内,如图中矩形ABCD.
∵AB=1,BC=10,
∴对角线AC2=102+12=100+1=101<10.052.
(2)在矩形ABCD的上方和下方可以分别放入9个小的正方形。
这样新加入的两排小正方形连同ABCD的一部分可以看成矩形EFGH,其长为9,高为3,对角线EG2=92+32=81+9=90<10.052.但新加入的这两排小正方形不能是每排10个,因为102+32=100+9>10.052.
(3)同理,∵82+52=64+25=89<10.052,而92+52=81+25=106>10.052.
所以,可以在矩形EFGH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再排下8个小正方形,那么现在小正方形已有5层。
(4)再在原来的基础上,上下再加一层,共7层,新矩形的高可以看成是7,那么新加入的这两排,每排都可以是7个但不能是8个。
∵72+72=49+49=98<10.052
而82+72=64+49=113>10.052.
(5)在7层的基础上,上下再加入一层,新矩形的高可以看作是9,每排可以是4个,但不能是5个。 ∵42+92=16+81=97<10.052,而52+92=25+81=106>10.052.
现在总共排了9层,高度达到了9,上下各剩下约0.5cm的空间,因为矩形ABCD的位置不能调整,故再也放不下1个小正方形了。
所以,10+2*9+2*8+2*7+2*4=66(个)。
评议: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①一排一排地放小正方形,②利用圆的内接矩形的对角线就是圆的直径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策略及其实践效果,以期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信息技术融合等策略,并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效。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2.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强调过程与方法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结果和答案的正确性,而新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优化,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
2.3融合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3.1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部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互动环节,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3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初中数学评价体系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4.1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优化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4.2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问题式教学、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3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4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能力评价等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实施上述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教学资源不足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六、结论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未来应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数学论文 500-4000字 关于生活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初中初二作文800字:数学论文
作文标题: 数学论文
关 键 词: 数学 初中初二 800字
字 数: 8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初中初二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二800字的作文,题目为:《数学论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数学论文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我们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少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    一、怎样对待错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害怕出现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只要让老师教给我们正确的结论,而不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长此以往,我们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对我们带来一些影响。      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我们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我们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让我们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我们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对于这一过程而言的。  二、题错误的方法        我们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 课后三个环节。        如果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让我们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
好了,关于“初中数学优秀论文”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初中数学优秀论文”,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