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学员毕业时间,中国第一批学员毕业时间是多少
中国第一批学员毕业时间,中国第一批学员毕业时间是多少
中国第一批学员毕业时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列表:
1.中国在1966年曾经中断高考,那么大学是如何招生的?它们的生源又从哪里来的?2.谁有黄埔军校的考题 就是大革命时期的试题 最好有一期 二期 早一些的
3.新中国第一位博士,证书编号为“001号”,后来过得如何了?
中国在1966年曾经中断高考,那么大学是如何招生的?它们的生源又从哪里来的?
废除高考以后,招生制度就是工农兵上大学。一般由乡镇革命委员会推荐,选拔前提是根正苗红就是红五类,然后呢就看要在所谓的革命运动中突出表现,劳动能力啊这一类的。貌似那个时代上大学在大众中不是特别吃香,或许是和百姓的生活太遥远吧。大家更热衷于当兵啊(因为一人入伍全家关荣,还有一些优待福利)上专科啊,时间短,快速就业,能回来养家活口或者直接下地或者就业。还有当时的教育普及程度较低
谁有黄埔军校的考题 就是大革命时期的试题 最好有一期 二期 早一些的
“论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道”。
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也很快产生,依次如下:
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
二、入伍生期限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
三、投考者须于八月二十五日以前,持二寸半身相片三张,中学或与中学相当之学校毕业文凭,及党证或各地区党部之介绍书,分赴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本校驻省办事处”,上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报名(党证报名时验发还,文凭试毕发还)。
四、投考者之资格如下:
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
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五、试验之种类:
A、学历试验:按旧制中学修了之程度出题,求笔记之答案。
B、身体试验:准陆军体格检查之规定,分身长、肺量、体重、目力、听力等项。
C、性格试验:用口试法,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
六、在广州投考者,无论从何地来试,录取与否,均不发给川资,在上海、开封取录者,则给与川资来粤。
七、入队后,服装、书籍、食费、零用,概由本校供给。
八、本简章之外,关于试验手续、课目调制、成绩等,另有细则。
在考试试验种类中,不同于以往军校考试的是除了学历试验、身体试验外,还增加了一项性格试验,其考试方法为口试法,目的在于观察考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由此可见,黄埔军校入学考试不同于其他军校的是极大地加强了对于考生思想的控制,用三民主义理论控制考生,使考生成为三民主义的信徒,进而加入中国国民党。此外,另一方面,为了最大限度招揽人才,黄埔军校还针对全国各地制定了招生计划,按照省份以及军队分配了招生人数。全国拟定招生324名,其中东三省、热河、察哈尔共50名;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每省12名,共168名;湘、粤、滇、豫、桂五军各15名,共75名;国民党先烈家属20名,尚余11名。另招备取生30名至50名。1924年3月1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为试验委员。经过孙中山批准,1924年3月27日,黄埔军校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了第一期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作文,要求考生论述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良策。此外还有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多达1200余人,因考生学术较佳者比较多,所以酌量宽限录取。1924年4月28日发榜,经过严格考试,第1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00余人。
考试科目很全面,包括国文、三民主义、算术、典范令、实兵指挥(单人教练、班教练)、身体检查六项。如果要参加无线电招生考试,也必须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才有资格。实验科目包括听力、物理、数学、英文四项。随着黄埔军校招生的日益增多,招生考试的种类也逐渐变化。此后的黄埔军校高级班考试分为保送试验与入学试验两种方式。考试科目包括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政治、数学、理化、口述等等。而在《宪兵招考简章》中,则明确要求报考者体格五官端正,无嗜好,身体强壮,无暗疾,高小毕业(或与高小有相等之程度)文理通顺,同时要求两名中国国民党党员作为介绍人。
此后的入伍生招生考试组织更为严密,程序也更加严格。要求广东省投考者,必须到长堤肇庆会馆入伍生部、黄埔军校编译处报名;其他省投考者必须向各省党部报名并由各省党部汇送中央党部,咨送黄埔军校,同时要求各省党部汇送的报考者,必须经过该部执行委员三人以上签名,方为有效。考试科目上,也做到了文理分科,文科生要求参加国文、政治、历史、地理考试;理科生则要求参加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考试。即使是身体检查,较之以往也更为科学,考试完毕后必须由军医处统一检验体格,并将体检结果分为甲、乙、丙、丁四等。其中身体强壮而无疾病者为甲等;身体本健壮而有皮肤病,容易医治者为乙等;身体屏弱或染有隐疾者为丙、丁等。甲、乙等者为合格,丙、丁等者为不合格,决不取录。为了增强对入伍生的素质要求,黄埔军校还开展了“甄别考试”。针对各队入伍生程度不齐的现状,决定由教官、总队长会同拟定试题,通过考试成绩分出高低,另行编队。并要求“各队长官每月按照表式考查,尤须注重品格,填列考语呈报。其有品格不端者,学术虽长亦在所不取”。但是,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党独裁统治也日益加剧。所谓的“甄别考试”也逐渐成为国民党控制学生以及各军队派系相互倾轧的工具。例如1941年,兰州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所举行“甄别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大量削减三十四集团军的实力和第七分校的学生名额”。时任军训部部长的白崇禧派来了专门负责甄别考试的特派员杨言昌并由他带来了考题,一天半的时间就考完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五门课程。“甄别考试”结果出来后,连同原来凤翔总队被淘汰的共计一千一百多名学生被押送到了凤翔。这一千多名学生的衣、食生活等等,再也无人过问,甚至学生想找长官接洽,领取衣物棉被之事,也找不到问事之人。其处境之悲惨,着实令人同情。
从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黄埔军校总共招收了六期学生,合计两万余人。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的进步青年也来到黄埔军校学习。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变化,黄埔军校也在蓬勃发展,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分校,而招生考试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变化。
1926年11月1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正式成立,邓演达担任委员会主席,委员包括郭沫若、李民治、彭漪兰、王法勤、杨树松、王乐平、陈公博、詹大悲、李汉俊、董必武、刘芬、包惠僧、纪钱、郑强等众多国共两党重要人物。招考委员会制定了包括投考资格、名额支配、各地招生人员及旅费、考试日期及科目监试、入场阅卷、取录标准、落第生之救济等多项规定。除特派员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上海、奉天等处招考外,又承认河南、安徽、山东、直隶、山西、陕西、甘肃、奉天、热河等处党部及韩国青年会介绍学生投考。为了更加广泛招收有志青年同时提倡男女平等,***和国民党左派“商量在即将成立的军校中办一个女生队,招收第一批女生,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毕业后与男生一样担任军官〔27〕”。武汉分校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考三民主义、国文、数学、中外史地、博物、理化,复试考国文并测验党的常识及政治常识,检查身体。先后初试复试各五次,初试生约共六千余人,复试生约四千人,最终录取1181人,其中男生986人,女生195人。男生以四川籍为最多(207人),女生以湖南籍为最多(61人)。还有一部分未被录取的考生由临时开办的政治训练班南湖学兵团录取。1927年3月底,南湖学兵团的30名女生编入军校女生队,人数扩大到213人。武汉分校首次招考女生是黄埔军校招生考试的创新之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正规的军事政治学校中接受革命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女兵队伍。此外,从最终录取学员籍贯来看,武汉分校的招生考试明显呈现出了地缘特征,即与湖北临近的四川、湖南两省学生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录取学生总数在男生学员与女生学员中分别最多。
三、历史的深描:黄埔师生的考试记忆
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考试在全国各地分配了名额,但是其中大部分地区都在各地军阀控制之下。因此招生分为三次,即先在招生所在地初试,初选合格后再到外地复试,最终到广东参加总复试,而各个地区也要派专人负责招生工作。何叔衡负责湖南省初试选拔,毛泽东则负责上海复试考核。但由于当时的湖南正处于军阀赵恒惕统治之下,因此招生考试也是秘密进行的。接下来的这段回忆就来源于当年参加考试的一位考生:
……我于三月的某天晚上,秘密地到清水塘去报考,只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其他数学理化等都没考。过了几天,何叔衡同志当面告诉我说:“你已取了”,晚上到清水塘去办手续、填表、领路费。并要我将一师附办的平校夜校教学任务,移交给姓葛的(忘其名)。我到了清水塘办手续,才知湖南省照规定名额正取十五名之外,另取了备取三名。并嘱咐我们;行动要秘密,分散搭火车轮船到汉口后,再搭轮船到上海去见毛委员。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同志和我等将湖南党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公函和名单一起交给了毛委员,并请他照顾。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凭考试成绩取录,你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才知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理化等都要考试。(但在湖南初考,仅考国文一篇,其他功课未考试)。我们于三月底参加长江流域和以北各省考生的复试,也是秘密进行的。经过上海复试,据说湖南送考的学生,思想文章都好,但学科及格的少,只取八名。在上海复试取录的,发给旅费和证明书,于四月问到广州报到,又参加全国总复试。结果全国取录正取生三百六十余名,备取生一百二十余名,合计四百九十余名。通过这段亲历者的回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招生考试条件尽管艰苦,但是程序十分严格。想要最终考取黄埔军校,要经历初试、复试、总复试三次选拔,同时还要奔赴湖南、上海、广东三地参加考试。如此选拔出来的学生自然非常优秀,而如此艰难复杂、辗转流离的考试记忆也必将深深印在经历者的脑海之中。
徐向前和杜聿明同为黄埔一期生,也是两位黄埔培养的一代名将。他们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是北方人,又都是从《新青年》杂志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考试路上辗转流离,历尽艰辛。徐向前对于招生考试初试的印象为“应考的条件和手续颇严,规定了许多条。政治思想上要‘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既有笔试,又有口试。笔试考作文、政治、数学;口试则考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了解程度及个人志趣、品格、判断力之类的”。而他复试的结果则是喜忧参半,由于之前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文章,记了些术语,政治考的结果不错,作文也可以,但数学因为没基础,几乎交了白卷。而黄埔军校招生考试对于杜聿明而言,则又是另一番记忆了。杜聿明、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等陕西考生尽管匆匆赶来。但仍然错过了考期,后来他们积极联系陕西同乡——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并最终获得了他的举荐,得以获准参加补考。由于孙中山要推进国民革命,而第一期来报考的青年以南方人居多,从北方来的青年较少。因此,军校在招生中特别注意招收来自北方的青年,徐向前、杜聿明、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等20多名山西、陕西考生都被录取了。
新中国第一位博士,证书编号为“001号”,后来过得如何了?
中国古代的时候,就有“学士”、“硕士”、“博士”等称谓,不过它们在过去只是一种身份和官职的象征。国家正式将上述三种称谓作为“学术称号”授予院校毕业生,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1915年, 民国政府曾经颁布了《特别教育纲要》,在这份纲要里面规定:学校可授予学员学士、硕士或博士的称号。
二十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学位管理办法。但是在那个时候,从未授予任何一人“博士学位”。 中国第一位博士,还要等到1982年才会出现,那时这位博士已经43岁了。
这位博士曾经是一名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第二次参加考研,选择了从前最喜欢的物理专业。
因为专业基础打得牢实,所以他很快就通过考试,进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按照正常的学制计划,他本应在1984年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证书。
不过,最后他被破格允许提前毕业,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马中骐。 那么,马中骐到底是怎样当上中国第一位博士的,他又为什么考了两次研究生呢?
1940年,马中骐出生于中国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仅16岁的他就考进了兰州大学。后来他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劳动,毕业以后成了学校里面的助教。
马中骐在 24岁时考进了北大物理系,师从物理学家胡宁。不料书还没读完,物理教研室就解散了 ,于是他只能重返兰州大学任教。
马中骐白天跟着学生们一起下农村,晚上才有机会读书。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即便条件艰苦、前途渺茫,马骐依旧没有放弃对理论物理学知识的研究。
平时,马中骐会趁晚上钻进学校的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有时也会委托身在北京的朋友,帮忙找来国外新出的学术论文,用一台旧上的打印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
有一次,马中骐为了打印一篇论文,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一切皆是出于本身对物理这门科学的热爱,马中骐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时间来到1978年,当马中骐听说国家要恢复高考时,心中又重新燃起了求学的希望。然而他当时已经 38岁,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年龄。
就在马中骐以为机会将与自己再一次失之交臂时, 临到开考前的50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一天,他忽然看见当地报纸上刊载的一条消息,说是国家把参考人员的年龄放宽到了40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马中骐才成功报名,第二次参加了考研。不过,这个时候留给马中骐准备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不过这些年来,马中骐一直把理论物理书当成精神食粮,没日没夜地阅读,所以这场考试对他来说完全是驾轻就熟。考试之后, 他就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了。
话说这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来历,是很不一般的。它原来是周总理为了推动我国物理科学的发展,指导相关部门在“原子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建立的。
创办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理论与实践同样出色的物理学人才。后来我们 中国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和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都在这个所里诞生。
话说 马中骐曾经当过一年北大研究生,但是学业没有完成 ,就回到了兰州。所以这一次他是以本科生的身份,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因此他还得先行攻读物理学的硕士课程。
读了三年之后,也就是在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才正式颁布,高能物理研究所就 是全国第一批有了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的单位。
那么,第一批博士学位证将在什么时候颁发呢?按照学校最初的安排,要等到1984年,第一批学员们才能毕业;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个博士,还要再等三年才会出现。
不过这个时候有领导指出:高能物理研究所里的学员们,有一批基础牢靠,专业知识扎实的人,他们学习进步很快,现在的专业水平与外语,都已经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
因此应当允许他们去参加论文答辩,如果通过了,就授予博士学位。因为这个原因,马中骐在当年,就参加了博士论文答辩。
在场的七位导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体通过了马中骐的论文。 于是这样,他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
其实,马中骐当年并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里面,唯一一个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学员,而且他也不是唯一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的人。
但是马中骐的确是第一个通过论文答辩,得到导师们一致认可的人。所以,他的博士学位证编号是“001”。
之前有网友提出疑问:博士学位证是由不同的学校分别颁发的,所以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一个“001”,为什么说马中骐是“中国第一个博士”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因为中国的大学,取得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是从1981年起。
当时第一批得到这个资格的单位,是周总理指导创办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别的学校拿到资格的时间,或者是学员毕业的时间,始终比高能物理研究所要晚一些。
2018年,马中骐把他的001号博士学位证,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件事也从侧面证明了,马中骐的确就是中国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人。
马中骐毕业之时,博士学位证书是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亲手颁发的。 后来,马中骐也一直留在所里担任研究员。
一九九零年,马中骐获得了“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前几年,马中骐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合作,在“冷原子”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
以往我们曾经提到过那位,七十年代的高考“状元”。最初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城市去到农村参加劳动,但是他们没有像旁人一样,放弃自己从前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
在别人放弃回城的梦想,在当地结婚生子的时候,得过且过的时候,这些后来的“高考状元”们,几乎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不断重温过去学到手的知识。
直到1978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改变他们命运的契机就到来了。但是在那之前,没有人知道,机会将在什么时候降临;但是机会,永远都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好了,今天关于“中国第一批学员毕业时间”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中国第一批学员毕业时间”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