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帮手网

您好,欢迎访问成人高考帮手网

机械手设计论文(机械手设计论文摘要)

2024-11-18 20:01分类: 毕业论文 阅读:

机械手设计论文(机械手设计论文摘要)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机械手设计论文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求机电一体化关于PLC论文的题目
2.王洪波的学术论文信息
3.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做什么题目?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论文
5.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机电系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啊

机械手设计论文(机械手设计论文摘要)(图1)

求机电一体化关于PLC论文的题目

1.光轴生产线专用气压搬运机械手设计

2.四自由度多用途气动机器人(机械手)结构设计及控制实现

3.井下胶带输送集成控制

4.基于S7-300 PLC的带传动实验台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

5.J45-6.3型双动拉伸压力机及PLC控制系统设计

6.机械毕业设计:冲压搬运机械手设计

7.机械毕业设计: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

8.自动售货机的PLC系统设计

9.矸石制浆材料工业生产线系统设计

10.船舶辅助机械PLC控制系统设计

11.工业机械手模型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12.专用榫齿铣PLC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3.基于S7-300 PLC的带传动实验台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

14.超厚玻璃掰边机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15.复合化肥混合比例装置及PLC控制系统设计

16.机械电子毕业设计:金属粉末成型液压机PLC设计论文含cad图纸下载

17.物料传输分拣系统设计

18.PLC电梯控制

19.PLC对C650普通车床的电气改造设计

20.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西门子S7-200)

21.五层五站电梯PLC控制 (三菱PLC)

22.电梯PLC控制设计

23.锅炉辅助系统的PLC设计 (plc毕业论文)

24.PLC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中应用

25.S7-200PLC在水厂虹吸刮泥机系统中的应用

26.PLC在景杆和灯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7.大型商厦观光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28.PLC控制直列式加工自动线

29.基于TVT-99A电梯模型的组态软件开发

30.小型立体仓库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31.基于TVT-99A电梯模型的组态软件开发

32.PLC在电梯中的应用

33.洗衣粉生产线的包装系统设计

34.抽水泵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35.可编程控制器在配料生产线上的应用

36.基于PLC的自动送料小车控制设计

37.饮料灌装机的PLC程序设计

38.无模压力成形机电机PLC控制设计

39.霓虹灯广告屏装置PLC控制梯形图的设计与调试

40.啤酒桶清洗机设计

41.西门子802s数控车床的进给控制设计

42.CNC3136A数控车床电气系统设计

43.基于工控机和PLC设计喷油泵实验台监控系统

44.自动售货机的PLC系统设计

现场典型工业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PLC自动换刀电气控制的设计

王洪波的学术论文信息

---------------------------代表性论文-----------------

[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

[2]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SCI)

[3]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

[4] 王洪波,齐政彦, 胡正伟, 黄 真,“并联腿机构在四足/两足可重组步行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 (8): 24-30.

[5]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和应用.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45(8): 68-74, 2009.

[6]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

[7]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

[8]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

[9]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

-------------------------2012年-----------------

期刊论文

[1] Xiaohua Shi, Hongbo Wang, Lin Yuan, Zhen Xu, Hongwei Zhen,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90-495: 2236-2240.

[2] Hongbo Wang, Xue Yang, Xiaoqian Zheng, Ning Du, Hongwei Zhen,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2,8: 31-36.

国际会议

-------------------------2011年-----------------

期刊论文

[1]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Modu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Front. Mech. Eng. 2011, 6(2): 151–159.

[2]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

国际会议

[1] Xue Yang, Hongbo Wang, Lin Yuan, Ning Du, Zengguang Hou.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Beijing, pp.124-129.

[2] Hongbo Wang, Xue Yang, Guoqing Hu,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Catheter Intervention Manipulation System of Minimally Invasive Robotic Surgery,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 Zhengzhou, China, August 11-13, 2011, pp. 211-216.

-------------------------2010年-----------------

期刊论文:

[1]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

[2] Hongbo Wang and Zhengwei Hu, Road edge recognition for mobile robot using laser range finder, Int. J.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2(4): 236-245, 2010.

[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

[4] 王洪波, 史小华, 赵永生, 史艳国, 姚建涛,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国教育研究论坛, 2010,11(130):15-17.

[5] 王洪波,史小华, 张庆玲, 王志松, 赵玉琴基于项目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导引杂志, 2010,76:63-65.

[6] 赵永生, 姚建涛, 郑魁敬, 王洪波, 李仕华, 史艳国, 五位一体式“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0,(3):40-42.

[7] 王洪波, 徐桂玲, 张典范, 胡星, 助老助残四足/两足可重构并联腿 步行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燕山大学学报,2010,34(6):508-515.

会议论文:

[1] Guoqing Hu;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Complete Coverage Path Planning for Road Cleaning Robot,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pril 10–12, 2010, Chicago, USA, 2010: 643-648.

[2] Zhengwei Hu and Hongbo Wang, Tian Zhang, Xiaoqian Zheng, and Xue Yang, Path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 Design for Cleaning Robot,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Harbin, China June 20-23, 2010: 2368-2373.

[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and Zhen Huang, Reconfiguration Plan Analysis of Quadruped/Bi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2010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Qingdao, China,July 15-17, 2010: 196-201.

[4] Guoqing Hu, Liang Li, Hongbo Wang and Yun Xiang, A Novel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Used for Elderly People,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CMIC 2010), Okayama, Japan, July 17-19, 2010: 688-691.

[5]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A Modu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4-7, 2010, Xi'an, China, 2010: 627-632.

-------------------2009年-----------------

期刊论文:

[1]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

[2] 王洪波,齐政彦, 胡正伟, 黄 真,“并联腿机构在四足/两足可重组步行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 (8): 24-30.

[3]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和应用.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45(8): 68-74, 2009.

[4]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

[5] 张立丽, 王洪波. 基于PIC 单片机的直流电机控制器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2009, 30 (11): 2681-2683.

会议论文:

[1] Zhengyan Qi, Hongbo Wang, Zhen Huang, “Kinematics of a Quadruped/Biped Reconfigurable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s,” ASME/IFT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figurable Mechanisms and Robots (ReMAR 2009), June 2009, London, UK, pp. 558-564.

[2]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and Hongnian Yu. Sensor Based Road Boundary Recognition of Mobile Robot,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ICNSC2009),March 26-29, 2009, Okayama, Japan, pp. 210-215.

[3] Hongbo Wang, Hongtao Liu, Xiaohua Shi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Kinematic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17-19 October, 2009, Tianjin, China. pp. 1174-1177.

[4] Peng-Feng Li, Zeng-Guang Hou, Feng Zhang, Min Tan, Hong-Bo Wang, Yi Hong, Jun-Wei Zhang, An FES Cycling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CPG, 3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September 2-6, 2009, pp. 1569-1572.

[5] Wang Hongbo, Shi Xiaohua, Li Liang A New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for Aged People.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9年增刊(2009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 pp. 120-122

-------------------2008年-----------------

期刊论文:

[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

[2] 王洪波,田行斌,张海明,黄真,“差动机构在全方位移动机器人上的应用,”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 (2)。

会议论文:

[1] Hongbo Wang. Path Planning Based on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for a Mobile Robot,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Sanya, China, April 6-8, 2008, pp.1593-1598(EI, STPT)

--------------------------2007年以前-----------------

--------------------------国际期刊-----------------

[1] Wang H.B., Huang Z., Kinemat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Method of Kin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0, 25(2): 167-173 (SCI)

[2] Huang Z, Wang H.B.,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n-DOF Multi-Loop Complex Spatial Mechanism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2, 27(1), 97-105 (SCI)

[3]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Self-Location for an Autonomous Wheel Chair, 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97, 40(3),pp. 433-438 (SCI)

[4] Wang .B., Ishimatus T.Schaerer C. Huang Z., Kinematics of a Five-Degrees-of-Freedom Prosthetic Arm,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1998, 33(7):895-908 (SCI)

[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 Chai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1998, 1(4), pp. 141-146

[6]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

--------------------------国际会议-----------------

[8]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Six-DOF Parallel Multi-Loop Robot Manipulator, ASME Paper 86-DET-68, October, 1986

[9] Wu Shengfu,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kspace and Construction Parameter of the Parallel Robot Manipulator, Proc. of Asian Conf. on 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Hongkong, April, 1991, pp. 425-428

[10] Uhrhan Christoph,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Inverse Kinematic and Simulation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Asian Control Conf., Tokyo, July, 1994, pp. 611-614

[11]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Uhrhan Christoph and Zhen Hu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The 3rd Int. Conf. on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Singapore November, 1994,pp. 682-686

[12]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Computer Control of Wheel Chair by Using Landmark,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388-391

[13]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Coordnation of Dual Arm Robot Using 3-D Vision Sensor,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400-403

[14] Chul-Ung Kang,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Wheel Chair Assisted with Laser Range Finder, Proc. SPIE Int. Conf. Machine Tool, In-Line, and Robot Sensor and Control, Philadelphia, October, 1995, Vol. 2595: pp. 92-99 (EI)

[1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chair, Proc. of Int. Symp. on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Oita, February 1996,pp. 199-202

[16]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Christof Schaerer. Position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the IASTED Int.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onolulu, Hawaii, August, 1996, pp. 287-290

[17]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Vision-guided Navigation for a Wheel chair,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awaii, USA, August, 1996,pp. 145-148

[18]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Path Planning for an Autonomous Wheelchair, Proc. of 2nd Int. Workshop on Advance Mechatronics, Nagasaki, Japan, December 1997, pp. 260-264

[19]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Tele-Operation of Coordinated Dual Arm Robot Using Delta Type Master Arm, Proc. of Int. Conf.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November, 1997,

[20] Hongbo W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robot with two arms, Sixth Int. Symposium on China Development in 21 Century, Tokyo, Japan, November, 2003

[21]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Masahiro Araya,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Development of robot to assist patient transfer, Proc. Int. Conf.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Hague, Netherlands, Oct. 2004, pp. 4383-4388 (EI)

[22]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S. Toshimitsu,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Patient transfer apparatus used in hospital, Proc. Int. Conf. Network, Sensing and Control, Arizona, USA, Mar. 2005, pp. 738-743 (EI)

[23]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Careful-Patient Mover Used for Patient Transfer in Hospital”, in 2007 IEEE/IC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 Medical Engineering-CME2007, Beijing, May 23-27, 2007, pp. 20-26 (EI)

[24]Hongbo wang, Lingfu Kong and Hongnian Yu,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Based Localization and Motion Control for a Mobile Robot,”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285-290 (EI).

[25]Hongbo Wang, “Kinematics and Control for a Personal Robot with Five Degrees-of-freedom Arms,” in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507-512 (EI).

[26]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Development of Motor Controller Based on PIC,”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orea, November 2007. 1102-1107(EI).

——————国内杂志——————

[1] 黄真,王洪波,“复杂多环空间机构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机械工程学报,1988,24(3),74-80 (1A, EI)

[2] 王洪波, 黄真, “螺旋理论在空间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上的应用”,机械工程学报,1992,28(2), pp. 98-102 (1A, EI)

[3] 王洪波, 赵永生, 黄真,“空间机构受力分析的螺旋法”, 力学与实践,1992,No.4,pp. 39-42 (核心)

[4] 王洪波, 黄真,“YS-I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和动力模型”,机械设计,1993,10(6),pp. 42-45 (1B)

[5]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6-SPS机器人的影响系数及其应用”,机器人,1989,89(5),20-24 (1B)

[6] 王洪波, 黄真,“六自由度并联式机器人拉格朗日动力方程”,机器人,1990,12(1),pp. 23-26 (1B)

[7] 吴生富,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机器人,1991,91(3),33-39

[8] 黄真,王洪波,“六自度并联多回路机器人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机械科学与技术,1989,89(3),41-49 (核心)

[9] 王洪波,赵永生,黄真,“6-TPS并联机器人的力传递矩阵”,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1(1),pp. 44-49 (核心)

[10] 杨传岩,王洪波,黄真,“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一) 优化算法”,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2(2),pp. 12-18 (核心)

[11] 杨传岩,王洪波,黄真,“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二)结构参数的影响”,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3(3),pp.32-36 (核心)

[12] 赵永生,王洪波,高峰,黄真,“应用旋量建立机械手的动力学模型”,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3,46(2),pp. 30-32 (核心)

[13] 王洪波,黄真,“单环空间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87,11(4), pp.37-45

[14] 王洪波,“空间机构运动分析的正交螺旋法”,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1,14(1), pp.32-38

[15] 王洪波,“5R和7R串联机械手的运动分析”,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89,(3), pp.130-133

[16]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1)液压缸的干涉”,1989,(2),pp.55-59

[17]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2)虎克铰的干涉”,1989,(3),pp.118-123

[18]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姿相关空间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90,,pp.63-66

[19] 王洪波, 齐波,孙健,刘树军,“影响系数在平面机构中的应用”,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3, 17(3), pp. 199-205

[20] 王洪波, 黄真,“YS-I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3, 17(1), pp. 9-16

[21] 陈超超,田行斌,王洪波,黄真,“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避障的模糊神经控制算法”,机器人,2003 (1B)

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做什么题目?

程设计 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 7毕业论文 桥式起重机副起升机构设计

8毕业论文 两齿辊破碎机设计 9 63CY14-1B轴向柱塞泵改进设计(共32页,19000字)

10毕业设计 连杆孔研磨装置设计

11毕业设计 旁承上平面与下心盘上平面垂直距离检测装置的设计

1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 13皮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14毕业设计(论文) 立轴式破碎机设计 15毕业设计(论文) C6136型经济型数控改造(横向)

16高空作业车工作臂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17 2007届毕业生毕业设计 机用虎钳设计

18毕业设计无轴承电机的结构设计 19毕业设计 平面关节型机械手设计

20毕业设计 三自由度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

21毕业设计XKA5032A/C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自动换刀设计

22毕业设计 四通管接头的设计 23课程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传动及减速装置

24毕业设计(论文) 行星减速器设计三维造型虚拟设计分析

25毕业设计论文 关节型机器人腕部结构设计

26本科生毕业设计全套资料 Z32K型摇臂钻床变速箱的改进设计/

27毕业设计 EQY-112-90 汽车变速箱后面孔系钻削组合机床设计

28毕业设计 D180柴油机12孔攻丝机床及夹具设计

29毕业设计 C616型普通车床改造为经济型数控车床

30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中单链型刮板输送机设计

液压类毕业设计

1毕业设计 ZFS1600/12/26型液压支架掩护梁设计

2毕业设计 液压拉力器

3毕业设计 液压台虎钳设计

4毕业设计论文 双活塞液压浆体泵液力缸设计

5毕业设计 GKZ高空作业车液压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数控加工类毕业设计

1课程设计 设计低速级斜齿轮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毕业设计 普通车床经济型数控改造

3毕业论文 钩尾框夹具设计(镗φ92孔的两道工序的专用夹具)

...4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设计“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年产量5000件)

5课程设计 四工位专用机床传动机构设计

6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推动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艺设备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制定CA6140车床法兰盘的加工工艺,设计钻4×φ9mm孔的钻床夹具

8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设计“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艺设备

9毕业设计 轴类零件设计

10毕业设计 壳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及第工序工艺装备设计

11毕业设计 单拐曲轴零件机械加工规程设计说明书

12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机床传动齿轮的工艺规程设计(大批量)

13课程设计 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14毕业论文 开放式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系统设计

15毕业设计 单拐曲轴工艺流程

16毕业设计 壳体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7毕业设计 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8毕业设计(论文) 子程序在冲孔模生产中的运用——编制数控加工(1#-6#)标模点孔的程序

19毕业设计 XKA5032A/C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自动换刀装置的设计

20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设计“减速器传动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年产量为5000件)

21课程设计 杠杆的加工

22毕业设计 2SA3.1多回转电动执行机构箱体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

23毕业论文 数控铣高级工零件工艺设计及程序编制

24毕业论文 数控铣高级工心型零件工艺设计及程序编制

25毕业设计 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断面铣夹具设计

26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艺设备 杂合

XKA5032AC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自动换刀装置设计

机用虎钳课程设计.rar

行星齿轮减速器减速器的虚拟设计(王少华).rar

物流液压升降台的设计

自动加料机控制系统.rar全向轮机构及其控制设计.rar

齿轮齿条转向器.rar

出租车计价系统.rar

(毕业设计)油封骨架冲压模具

连杆孔研磨装置设计 .rar

蜗轮蜗杆传动.rar

用单片机实现温度远程显示.doc

基于Alter的EP1C6Q240C8的红外遥器(毕业论文).doc

变频器 调试设计及应用

镍氢电池充电器的设计.doc

铣断夹具设计 q 34841433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论文

8 车床主轴箱箱体右侧10-M8螺纹底孔组合钻床设计

9 机油盖注塑模具设计

10 机油冷却器自动装备线压紧工位装备设计

11 5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12 基于普通机床的后托架及夹具设计开发

13 减速器的整体设计

14 搅拌器的设计

15 金属粉末成型液压机PLC设计

16 精密播种机

17 可调速钢筋弯曲机的设计

18 空气压缩机V带校核和噪声处理

19 冲压拉深模设计

20 螺旋管状面筋机总体及坯片导出装置设计

21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

22 膜片式离合器的设计

23 内螺纹管接头注塑模具设计

24 内循环式烘干机总体及卸料装置设计

25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26 生产线上运输升降机的自动化设计

27 实验用减速器的设计

28 手机充电器的模具设计

29 鼠标盖的模具设计

30 双齿减速器设计

31 双铰接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设计

32 水泥瓦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分析

33 四层楼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34 塑料电话接线盒注射模设计

35 塑料模具设计

36 同轴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37 托板冲模毕业设计

38 推动架设计

39 椭圆盖注射模设计

40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41 五寸软盘盖注射模具设计

42 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

43 心型台灯塑料注塑模具毕业设计

44 机械手设计

45 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的PLC实现方法研究

46 汽车制动系统实验台设计

47 数控多工位钻床设计

48 数控车床主轴和转塔刀架毕业设计

49 送布凸轮的设计和制造

50 CA6140车床后托架夹具设计

51 带式输送机毕业设计论文

52 电火花加工论文

53 机床的数控改造及发展趋势

54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毕业论文

55 机械手毕业论文

56 基于ANSYS的齿轮泵有限元分析

57 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机床数控系统中应用探讨

58 矿石铲运机液压系统设计

59 汽车连杆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论文

60 数控车床半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61 数控多工位钻床设计

62 数控机床体积定位精度的测量与补偿

63 数控机床维修

64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65 塑料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66 新型电动执行机构

67 液力传动变速箱设计与仿真论文

68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论文

69 中型货车变速器的设计

70 数控钻床横、纵两向进给系统的设计

71 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设计

72 Y210—2型电动机定子铁芯冲压模具设计

73 双坐标十字滑台设计及控制

74 注射器盖毕业设计

75 二级减速器的毕业设计

资料来源:www.daixielunwen010.com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6篇)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

 论文题目:

 MC无机械手换刀刀库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是开发设计出一种体积小、结构紧凑、价格较低、生产周期短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无机械手换刀刀库。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调研一个加工中心,了解其无机械手换刀刀装置和结构。

 2、参照调研的加工中心,进行刀库布局总体设计。画出机床总体布置图和刀库总装配图,要有方案分析,不能照抄现有机床。

 3、设计该刀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刀库的转位机构(包括定位装置,刀具的夹紧装置等),画出该部件的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如壳体、蜗轮、蜗杆等3张以上工作图。

 4、撰写设计说明书。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为:

 (1)理论分析,参照调研的加工中心,进行刀库布局总体设计。

 进度安排:

 2009.3.16-3.20 收集相关的毕业课题资料。

 2009.3.23-3.27 完成开题报告。

 2009.3.30-4.17 完成毕业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及计算。

 2009.4.20-5.15 完成刀库的设计

 2009.5.18-5.29 完成毕业设计说明书。

 2009.6.01-6.08 毕业设计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 廉元国,张永洪. 加工中心设计与应用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3

 [2] 惠延波,沙杰.加工中心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技术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

 [3] 励德瑛.加工中心的发展趋势 [J]. 机车车辆工艺,1994,6

 [4] 徐正平.CIMT2001 加工中心评述[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6

 [5] 刘利. FPC-20VT 型立式加工中心[J]. 机械制造,1994,7

 [6] 李洪. 实用机床设计手册 [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7] 刘跃南.机械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8

 [8] Panasonic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 MINASA 系列使用说明书

 [9]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第 2 卷[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1

 [10]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第 3 卷[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1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1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课题研究背景

 在数控机床移动式加工中移动部件和静止导轨之间存在着摩擦,这种摩擦的存在增加了驱动部件的功率损耗,降低了运动精度和使用寿命,增加了运动噪声和发热,甚至可能使精密部件变形,限制了机床控制精度的提高。由于摩擦与运动速度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在低速微进给情况下,这种非线性关系难以把握,可能产生所谓的尺蠖运动方式或混沌不清的极限环现象,严重破坏了对微进给、高精度、高响应能力的进给性能要求。为此,把消除或减少摩擦的不良影响,作为提高机床技术水平的努力方向之一。该课题提出的将磁悬浮技术应用到数控机床加工中,即可以做到消除移动部件与静止导轨之间存在的摩擦及其不良影响。对提高我国机床工业水平及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且社会应用前景广阔。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机床正向高速度、高精度及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但在高速切削和高速磨削加工场合,受摩擦磨损的影响,传统的滚动轴承的寿命一般比较短,而磁悬浮轴承可以克服这方面的不足,磁悬浮轴承具有的高速、高精度、长寿命等突出优点,将逐渐带领机电行业走向一个没有摩擦、没有损耗、没有限速的崭新境界。超高速切削是一种用比普通切削速度高得多的速度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先进制造技术,它以高加工速度、高加工精度为主要特征,有非常高的生产效率,磁悬浮轴承由于具有转速高、无磨损、无润滑、可靠性好和动态特性可调等突出优点,而被应用于超高速主轴系统中。要实现高速切削,必须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速切削主轴系统,而选择合理的轴承型式对实现其高转速至关重要。其中,磁悬浮轴承是高速切削主轴最理想的支承型式之一。磁悬浮轴承可以满足超高速切削技术对超高速主轴提出的性能要求。但它与普通滑动或滚动轴承的本质区别在于,系统开环不稳定,需要实施主动控制,而这恰恰使得磁悬浮轴承具有动特性可控的优点磁悬浮轴承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磁一体化产品,对其精确的分析研究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如果用实验验证则会碰到诸如经费大、周期长等困难,在目前国内情况下不能采取国外以试验为主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磁悬浮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是一种获得磁悬浮系统有关特征简便而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磁悬浮轴承的应用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支承技术的革命。由于具有无机械接触和可实现主动控制两个显著的优点,主动磁悬浮轴承技术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磁悬浮轴承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Holmes和Beams利用交流谐振电路实现了对钢球的悬浮。自1988年起,国际上每两年举行一届磁悬浮轴承国际会议,交流和研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1990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提出了柔性转子的研究问题,同年G.Schweitzer教授提出了数字控制问题;1998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R.Vuillemin和B.Aeschlimann等人提出了无传感器磁悬浮轴承。近十年,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家研制的电磁悬浮轴承性能指标已经很高,并且已成功应用于透平机械、离心机、真空泵、机床主轴等旋转机械中,电磁悬浮轴承技术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制造、医疗卫生及电子束平版印刷等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纵观2006年在洛桑和托里诺召开的第10界国际磁轴承研讨会,磁轴承主要应用研究为磁轴承在高速发动机、核高温反应堆(HTR-10GT)、人造心脏和回转仪等方面。国内在磁悬浮轴承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

 1983年上海微电机研究所采用径向被动、轴向主动的混合型磁悬浮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全悬浮磁力轴承样机;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陈易新等提出了磁力轴承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主动磁力轴承机床主轴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这是首次对主动磁力轴承全悬浮机床主轴从结构到控制进行的系统研究;1998年,上海大学开发了磁力轴承控制器(600W)用于150m制氧透平膨胀机的控制;2000年清华大学与无锡开源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内圆磨床磁力轴承电主轴的'工厂应用实验。目前,国内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等都在开展磁悬浮轴承方面的研究。2002年清华大学朱润生等对主动磁悬浮轴承主轴进行磨削试验,当转速60000r/min、法向磨削力100N左右时,精度达到小于8m的水平,精磨磨削效率基本达到工业应用水平。2003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磁悬浮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磁悬浮干燥机的性能指标已通过江苏省技术鉴定,向工业应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5年“济南磁悬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磁悬浮轴承主轴设备,在济南第四机床厂做磨削试验,成功磨制出一个内圆孔工件,这是我国第一个用磁悬浮轴承主轴加工的工件。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几年来,由于微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磁悬浮轴承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从总体上看,磁悬浮轴承技术正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理论分析更注重系统的转子动力学分析,更多地运用非线性理论对主动

 磁悬浮转子系统的平衡点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更注重建立系统的非线性耦合模型以求得更好的性能。

 (2)注重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不断提高其可靠性和经济性,以期获得磁悬浮轴承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3)控制器的实现越来越多的采用数字控制。为达到更高的性能要求,控制器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数字控制器的灵活性,各种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算法均在磁悬浮轴承上得到尝试。

 (4)发展了多种新型磁悬浮轴承如:无传感器磁悬浮轴承、无轴承电机超导磁悬浮轴承、高温磁悬浮轴承。此外,磁悬浮机床主轴在各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高洁净钢材Z钢和EP钢的引入;陶瓷滚动体,重量比钢球轻40%;润滑技术的开发,对于高速切削液的主轴,油液和油雾润滑能有效防止切削液进入主轴;保持架的开发,聚合物保持架具有重量,自润滑及低摩擦系数的特点从应用的角度看,磁悬浮轴承的潜力尚未得到的发掘,而它本身也未达到替代其它轴承的水平,设计理论,控制方法等都有待研究和解决。

 3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

 控制器是主动控制磁悬浮轴承研究的核心,因此正确选择控制方案和控制器参数,是磁悬浮轴承能够正常工作和发挥其优良性能的前提。该课题主要研究单自由度磁悬浮系统,其结构简单,性能评判相对容易、研究周期短,并且可以扩展到多自由度磁悬浮系统的研究。针对磁悬浮主轴系统的非线性以及在控制方面的特点,该课题探索出提高系统总体性能和动态稳定性的有效控制策略。

 3.2 主要研究内容

 (1)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2)对磁悬浮机床主轴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并将其数值化、离散、解耦和降阶等,为后续研究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1、 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本人毕业设计的课题是”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及总体设计”,并和我的一个同学(他课题是“钢坯喷号机喷号部件设计”)一起努力共同完成钢坯喷号机的设计。我们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价格相对便宜,工作性能可靠的钢坯喷号机来取代用人工方法在钢坯上写编号。

 对钢坯喷号是钢铁制造业必然需要存在的一个环节,这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和质量追踪。我们把生产钢坯对应的连铸机号、炉座号、炉号、流序号以及表示钢坯生产时间的时间编号共同组成每块钢坯的唯一编号,适当的写在钢坯的表面。这样就在钢铁厂的后续检验或在客户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钢坯的质量有问题,就可以根据这个编号来追踪到生产这个钢坯的连铸机、炉座、炉号、流序及时间等重要信息,及早的发现并解决生产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外像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对钢坯的自动编号,虽然其辅助设备较多,价格较贵,但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进程和效率。并且钢坯喷号机具有设备利用率高、位置精度高、可控制性能好等优点。而在国内,除了少数的几家大型钢铁企业(宝钢、鞍钢等)引进了自动钢坯喷号机,大部分的钢铁企业仍然处在人工编号的阶段。

 实现钢坯喷号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钢坯喷号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有很大的市场。一方面因为人工的工艺流程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能量,而且打断了生产的自动化进程,从而致使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产钢坯的车间温度很高,有强烈的热辐射,同时还有大量的水蒸气和粉尘,因此对其中进行人工编号的工人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并且对身体是一种摧残,容易得职业病。所以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急需一种价格相对便宜,工作性能可靠的钢坯喷号机来代替人工编号。

 作为一个大学生,毕业设计对我来说是展示我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机会,也是对我的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我本人对“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及总体设计”的课题也非常感兴趣,我一定会努力完成这次毕业设计的。总的来说,钢坯喷号机对于钢铁厂和这次毕业设计对于我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本课题是基于机械设计与电子控制结合的技术来设计钢坯喷号机。经连连轧的钢坯规格为160mmx200mm的方形钢坯,用切割机割成定长,由300mm宽的输出通道送出。

 1.基本内容

 先拟定钢坯喷号机的总体方案,然后确定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的传动方案及结构参数,最后画出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的装配图以及零件图。

 2.系统技术方案

 (1)工作过程:启动机器PLC控制步进电机带动钢坯喷号机到相应的位置,按下启动键发送控制信号传到控制部件(PLC),控制部件发出控制命令给执行部件(主要是行走部件及喷号部件,行走部件带动喷头靠近钢坯表面,然后喷头进行喷号),喷号完成后喷头上升并清洗号码牌。再次移动喷号到下一个钢坯处。

 (2)要求实现的功能:行走部件功能(喷号机整体左右的移动,喷号部件的上下前后移动,喷头的左右移动)、喷号部件功能(喷头喷号,清洗号码牌,号码牌的更换)。其中号码为(0—9)十个数字,号码可以变化更换。每个号码大小为35mmx15mm,号码间距为5mm。

 (3)实现方案:

 行走功能的实现:由于在钢坯上喷号并不需要很精确的定位,所以采用人工控制步进电机的方式移动整体喷号机来粗调。采用液压缸提供动力来推动喷号部件,并采用行程开关控制电机来实现喷号部件上下移动,下行程开关可以控制喷号部件与钢坯表面之间的间距和发出信号使喷头开始喷涂料并向右移动。采用液压缸推动,滚轮在导架上滚动的方式实现喷好机构的前后移动,并采用行程开关控制电机来实现喷头的左右移动,右行程开关可以控制喷头停止喷涂料并回到初始位置和喷号部件向上移动。

 喷号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案由和我一组的同学确定。

 3、进度安排

 3-4周 认真阅读和学习有关资料和知识,并翻译英文文献

 5-7周 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的传动方案及总体设计

 8-9周 确定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结果参数

 10-13周 完成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

 14-15周 准备并进行毕业答辩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4

 1. 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十字轴是汽车万向节上的重要零件,规格品种多,需求量大。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开式模锻和胎模锻工艺生产,其工艺过程为:制坯→模锻→切边。生产的锻件飞边大,锻件加工余量和尺寸公差大,因而材料利用率低;而且工艺环节多,锻件质量差,生产效率低。

 相比之下,十字轴冷挤压成形的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冷挤压成形工艺代替切削加工制造机械零件,能使生产率大大提高。

 2、制件可获得理想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冷挤压十字轴类零件的精度可达ITg---IT8级,表面粗糙度可达Ra O.2~1.6。因此,用冷挤压成形的十字轴类零件一般很少再切削加工,只需在要求特别高之处进行精磨。

 3、提高零件的力学性能。冷挤压后金属的冷加工硬化,以及在零件内部形成合理的纤维流线分布,使零件的强度高于原材料的强度。

 4、降低零件成本。冷挤压成形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因而能大量减少切削加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使零件成本大大降低。

 2. 国内外同类设计(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

 利用切削加工方法加工十字轴类零件,生产工序多,效率低,材料浪费严重,并且切削加工会破坏零件的金属流线结构。目前国内大多采用热模锻方式成形十字轴类零件,加热时产生氧化、脱碳等缺陷,必然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并且后续的机加工不但浪费大量材料,产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并不理想。

 采用闭式无飞边挤压工艺生产十字轴,锻件无飞边,可显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1)不仅能节省飞边的金属消耗,还能大大减小或消除敷料,可以节约材料30﹪;由于锻件精化减少了切削加工量,电力消耗可降低30﹪;

 (2)锻件质量显着提高,十字轴正交性好、组织致密、流线分布合理、纤维不被切断,扭转疲劳寿命指标平均提高2~3倍;

 (3)由于一次性挤压成型,生产率提高25%.

 数值模拟技术是CAE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在昂贵费时的模具或附具制造之前,在计算机中对工艺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图形、数据等方法直观地得到诸如温度、应力、载荷等各种信息,而且可预测存在的缺陷;通过工艺参数对不同方案的对比中总结出规律,进而实现工艺的优化。数值模拟技术在保证工件质量、减少材料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试制周期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前,用于体积成形工艺模拟的商业软件已有“Deform”、“Autoforge”等软件打入中国市场。其中,DEFORM软件是一套基于有限元的工艺仿真系统,用于分析金属成形及其相关工业的各种成形工艺和热处理工艺。DEFORM无需试模就能预测工业实际生产中的金属流动情况,是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高效而实用的工具。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实践清楚地证明了基于有限元法DEFORM有着卓越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模拟引擎在大金属流动,行程载荷和产品缺陷预测等方面同实际生产相符保持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度。

 3. 课题设计(或研究)的内容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工艺分析,完成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设计。

 2)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相关英文资料翻译。

 4. 设计(或研究)方法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工艺分析,绘制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

 2)写毕业论文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查阅20篇以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5)完成12000字的论文。

 6)翻译10000个以上英文印刷符号。

 5. 实施计划

 04-06周:文献检索,开题报告。

 07-10周:进行工艺分析、绘制模具二维图及模具三维模型设计。

 11-13周:进行数值模拟。

 14-16周:撰写毕业论文。

 17周:进行答辩。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5

 一、毕业设计题目的背景

 三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第一级为锥齿轮减速,第二、三级为圆柱齿轮减速。这种减速器具有结构紧凑、多输出、传动效率高、运行平稳、传动比大、体积小、加工方便、寿命长等优点。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已有许多单位自行设计和制造了这种减速器,并且已日益广泛地应用在国防、矿山、冶金、化工、纺织、起重运输、建筑工程、食品工业和仪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机械设备中,今后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参考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了齿轮、减速器等的相关内容;在技术路线中,论述齿轮和轴的选择及其基本参数的选择和几何尺寸的计算,两个主要强度的验算等在这次设计中所需要考虑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了介绍;为毕业设计写作建立了进度表,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最后,给出了一些参考文献,可以用来查阅相关的资料,给自己的设计带来方便。

 本次课题研究设计是大学生涯最后的学习机会,也是最专业的一次锻炼,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难,也使我对专业知识又一次的全面总结,而且对实际的机械工程设计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相信这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实施计划

 收集相关资料:20XX年4月10日——4月16日

 开题准备: 4月17日——4月20日

 确定设计方案:4月21日——4月28日

 进行相关设计计算:4月28日——5月8日

 绘制图纸:5月9日——5月15日

 整理材料:5月15日——5月16日

 编写设计说明书:5月17日——5月20日

 准备答辩:

 四、参考文献

 [1] 王昆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邱宣怀 机械设计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濮良贵 机械设计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任金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 许镇宁 机械零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6] 机械工业出版社编委会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6

 1. 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十字轴是汽车万向节上的重要零件,规格品种多,需求量大。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开式模锻和胎模锻工艺生产,其工艺过程为:制坯→模锻→切边。生产的锻件飞边大,锻件加工余量和尺寸公差大,因而材料利用率低;而且工艺环节多,锻件质量差,生产效率低。

 相比之下,十字轴冷挤压成形的具有以下优点:

 1、增强劳动生产率。用冷挤压成形工艺代替切削加工制造机械零件,能使生产率大大增强。

 2、制件可获得理想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冷挤压十字轴类零件的精度可达ITg---IT8级,表面粗糙度可达Ra O.2~1.6。因此,用冷挤压成形的十字轴类零件一般很少再切削加工,只需在要求特别高之处进行精磨。

 3、增强零件的力学性能。冷挤压后金属的冷加工硬化,以及在零件内部形成合理的纤维流线分布,使零件的强度高于原材料的强度。

 4、降低零件成本。冷挤压成形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因而能大量减少切削加工,增强材料的利用率,从而使零件成本大大降低。

 2. 国内外同类设计(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

 利用切削加工方法加工十字轴类零件,生产工序多,效率低,材料浪费严重,并且切削加工会破坏零件的金属流线结构。目前国内大多采用热模锻方式成形十字轴类零件,加热时产生氧化、脱碳等缺陷,必然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并且后续的机加工不但浪费大量材料,产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并不理想。

 采用闭式无飞边挤压工艺生产十字轴,锻件无飞边,可显着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1)不仅能节省飞边的金属消耗,还能大大减小或消除敷料,可以节约材料30%;由于锻件精化减少了切削加工量,电力消耗可降低30%;

 (2)锻件质量显着增强,十字轴正交性好、组织致密、流线分布合理、纤维不被切断,扭转疲劳寿命指标平均增强2~3倍;

 (3)由于一次性挤压成型,生产率增强25%.

 数值模拟技术是CAE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在昂贵费时的模具或附具制造之前,在计算机中对工艺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图形、数据等方法直观地得到诸如温度、应力、载荷等各种信息,而且可预测存在的缺陷;通过工艺参数对不同方案的对比中总结出规律,进而实现工艺的优化。数值模拟技术在保证工件质量、减少材料消耗、增强生产效率、缩短试制周期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前,用于体积成形工艺模拟的商业软件已有“Deform”、“Autoforge”等软件打入中国市场。其中,DEFORM软件是一套基于有限元的工艺仿真系统,用于分析金属成形及其相关工业的各种成形工艺和热处理工艺。DEFORM无需试模就能预测工业实际生产中的金属流动情况,是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高效而实用的工具。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实践清楚地证明了基于有限元法DEFORM有着卓越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模拟引擎在大金属流动,行程载荷和产品缺陷预测等方面同实际生产相符保持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度。

 3. 课题设计(或研究)的内容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工艺分析,完成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设计。

 2)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相关英文资料翻译。

 4. 设计(或研究)方法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工艺分析,绘制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

 2)毕业论文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查阅20篇以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5)完成12000字的论文。

 6)翻译10000个以上英文印刷符号。

 5. 实施计划

 04-06周:文献检索,开题报告。

 07-10周:进行工艺分析、绘制模具二维图及模具三维模型设计。

 11-13周:进行数值模拟。

 14-16周:撰写毕业论文。

 17周:进行答辩。

;

机电系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啊

以下是我的毕业论文要求,全国各个学校其实都是一样的.

一、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论证;根据任务书指出的内容和指标要求写出设计过程、课题所涉及元件结构和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有关基本原理的说明与理论分析;给出所设计课题实际运行的数据或参数,并与理论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最后要对所设计课题实用价值做出评估说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及未能采纳的原因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提出的依据,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设计过程;所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指标和方法;数学模型及其依据,数据计算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估;对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 提出合理化建议。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主要论据;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规定联系实际展开理论分析。

(三)文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解决方案提出的依据,解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结论。

二、论文印装

毕业论文用毕业设计专用纸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24磅;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2.5cm,右2cm。

三、论文结构、装订顺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封面。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二)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教务部审查签字后生效。

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申请答辩表与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4、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审表;

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表;

6、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总表;

7、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200-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2)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

(3)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在前,英文的在后。

8、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等。

9、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

(1)绪论。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2)论文主体。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8000字(或20个页码)。外文翻译不少于3000字符,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符。

中文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采用以下格式:

1 1.1 1.1.1 1.1.1.1

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毕业论文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并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其余各层次(节、条、款)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段落开始后缩两个字。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24磅行间距。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下同。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

(3)结论(或结束语)。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

好了,今天关于机械手设计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机械手设计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机械手设计论文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机械手论文(机械手论文参考文献)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成人高考帮手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