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帮手网

您好,欢迎访问成人高考帮手网

消费心理学论文(消费心理学论文1500字)

2024-11-28 11:54分类: 毕业论文 阅读:

消费心理学论文(消费心理学论文1500字)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消费心理学论文”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消费心理学论文
2.学科的名称为什么是“消费者行为学”而非“消费者心理学”
3.如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写一篇论文,1300~1500字)
4.本科毕业论文(心理学)
5.设计心理学相关论文?
6.研究消费心理学要遵循哪些原则

消费心理学论文(消费心理学论文1500字)(图1)

消费心理学论文

我的毕业论文其中一个方向也是广告心理学……

介绍几本书给你

舒咏平(Shu, Y. P.)主编,《广告心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史有春(Shi, Y. C.)、温孝卿(Wen, X. Q.)主编,《消费心理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奥格威(Ogilvy, D.),《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林桦译)。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That's a mustread!!!

顾文钧(Gu, W. J.),《顾客消费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韩光军(Han, G. J.),《现代广告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何修猛(He, X. M.),《现代广告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傅汉章(Fu, H. Z.)、邝铁军(Kuang, T. J.),《广告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董景寰(Dong, J. H.)、姜智彬(Jiang, Z. B.)、杨大钧(Yang, D.J.)主编,《广告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陈培爱(Chen, P. A.)主编,《广告攻心术》。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艾伦(Allen, C. T.)、奥吉恩(O’Guinn, T. C.)、塞梅尼克(Semenik, R. J.),《广告学》(程坪、张树庭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Smith, E. E. et al. Atkinson & 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6.

Burton, P. W. & Purvis, S. C. ed. Which Ad Pulled Best?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3.

学科的名称为什么是“消费者行为学”而非“消费者心理学”

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是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何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从营销学的角度看,这门学科是为了提供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因为 “营销学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消费者行为学,是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其基于心理作用下的消费行为;而消费心理,就不但包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包括消费者的其它心理。显然,该学科只着重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其影响下的消费行为,而不研究消费者的其它心理,所以,就不好名为“消费者心理学”了。更多资料可百度一下:卢克论文。

如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写一篇论文,1300~1500字)

接上页

字是传达包装设计住处必不可少的要素,许多好的包装设计都十分注意文字设计,甚至完全以文字变化来处理装潢画面。因为很多人在消费过程中,对包装的细节要求很高。

包装上的色彩是影响视觉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包装色彩设计很重要。包装色彩的总体感觉是华丽还是质朴,都是取决于包装色彩的总色调。用色彩制造视觉冲击。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吸引视线并形成深刻的印象。来自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83%借助视觉,11%借助听觉,3%依赖触觉。品牌包装的视觉效果对品牌推广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包装的强烈视觉效果来自于简洁、明了的品牌标志,独具一格的包装外形,与众不同的色彩处理,体现产品特点的包装材料等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要使商品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视觉特征,更富有诱惑消费者的魅力,刺激和引导消费,以及增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这都离不开色彩的设计与运用。

这些元素结合了顾客在购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种消费心理,达到了促进消费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少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行动。

三、 设计结合营销策略

1. 整体的产品策略

要走进市场,只有走进市场才能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才能从市场中发现新的亮点,才能从市场中找到与自己所要设计的对象的共同语言,才能使自己所设计的作品紧跟市场。只要能彰显产品特色的就是好的包装。其次是要树立“大包装”意识。即包装的设计并不仅是在款式上做文章,而且在标贴、配套品上完全可以有新的创意。市场决定着产品,也决定着产品的宣传方向,因而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包装设计的表现方向。设计者如果缺乏对市场的基本了解,就缺乏设计的“方向感”,因而他的设计也就是盲目的。市场营销正是一种引导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企业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应将商品包装与市场营 销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商品制定的营销策略而采用相应的包装设计。

根据销售地点不同,企业应因地制宜,采取悬挂式包装、堆叠式包装、展开式包装、开窗(透明)包装等不同形式的包装,灵活机动地展示宣传商品、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有形物品主要包括产品实体及其品质、特色、品牌和包装;无形服务包括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满足感的售后服务、产品形象、信誉等。产品包装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的视觉符号,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冲击力,使包装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特色、产品的内容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信心与企业形象的认同。 

(1) 包装突出商品个性

从大的方面来讲,要通过包装突出竞争企业之间的差异,通过新颖独特的创意,表现企业个性特征,并用形象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包装应注入企业文化的思想与理念内涵,方能传达出鲜明、独特、优良的企业形象,达成差异化战略之目的。产品包装借助独具个性的标识,来区别竞争企业及其产品,产品包装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的视觉符号,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冲击力,使包装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特色、产品的内容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信心与企业形象的认同。从商品本身来讲,要把产品的概念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通过视觉又能够感受到概念,创造出既具有商业价值更兼有艺术欣赏价值,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去表现出来,促使标志主题思想深化,从而达到准确传递产品信息的目的。产品包装应适合消费心理,具有明确的说明性,直接将产品或品牌传达给观众,与视觉、听觉同步传递信息,强化企业形象与品牌的诉求力。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仔细的考虑,体现出品牌的一种个性、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信仰。要达到这个目的,靠的是经过科学分析定位后设计出来的包装,最好事先能在商场的货架上进行测试,看一下这种包装能否进入目标消费者的心里,进行不断地改进直至趋于完美。

2. 与营销相配对的包装

由于广告对商品的销售有很大的促销作用,而容易产生只重视广告,而忽略包装作用的倾向。其实,厂商不可能对每一个商品都作广告。美国包装设计家曾指出,“在每个超级市场货架上陈列的商品中,有80%没有经过广告宣传。”美国最大的化妆品生产商查尔斯?6?1利弗逊公司在包装上花的力气比广告更多。美国有句老话:“你能把马领到水边,可是你能使马喝水吗?”也就说,广告能把顾客吸引进商店,而包装才能使顾客解开钱包,最后完成销售。当然,包装本身也具有广告性,只是这种广告更多的实际表现为很多局部的细节而已。

从表层现象看,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产品与消费的发展,但其实际意义在于,他同时不可避免地推动了企业营销战略的更新与市场意识的树立,其中包装与广告设计当然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许多大、中型企业在更新产品的同时,不惜花费巨资来改进产品包装并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如日本化妆品行业的成本结构 中,原料、生产、科研费用占15%,包装费用占15%,利润占20%,市场调查、推销广告费用占50%。设计师需要调动自己的艺术灵感,通过在点线面、色彩、物像等方面精心筹划,以求新、求变,想客户之所不想。其实客户要的就是设计师的专业头脑。

(1) 产品要素

包装不仅仅是一个图案设计, 而是要把产品的概念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通过视觉又能够感受到概念,创造出既具有商业价值更兼有艺术欣赏价值,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去表现出来,促使标志主题思想深化,从而达到准确传递企业信息的目的。

选用相同的颜色,相近的图案不但大大的节约设计和印刷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同一个企业也有不一样的产品,产品的包装和产品本身的价值都要做到统一,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烘托产品内在质量,有效地树立产品形象和促进销售。面对多种有关联的产品,或不同规格和花色的同品种产品很多企业都配套放置在同一容器中,这种配套包装可方便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有利于带动多种产品销售,且提高了商品档次,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消费模式,培养新的消费习惯。

(2) 促销要素

在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包装必须作为产品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它不但对促进产品的销售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除少数产品之外,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进行包装。随着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的日新月异,包装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和产业。

适度包装是谋求包装所应有的恰如其分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效益和包装的诸项成本处于协调、平稳的状态。方便的包装也可以激起消费着的重复购买的欲望,商品实施便于携带和存放、便于开启和重新密封等便民性包装,便于携带的包装等。除了在包装上做工夫外,包装被消费者购买以后的的用途也很重要,很多包装可以多次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形的推销,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当然,还有很多小朋友喜欢的,在原有的商品包装里加入了额外的馈赠。刺激了消费欲望。随着时代的不同,绿色包装渐渐成为了主导,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伴随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消费而产生的绿色营销,已经成为当今企业营销的新主流。

(3) 区域要素

根据销售地点不同,企业应因地制宜,采取悬挂式包装、堆叠式包装、展开式包装、开窗(透明)包装等不同形式的包装,灵活机动地展示宣传商品、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包装要配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有些国家民俗风格决定了设计时候就应该避免的东西。这都直接影响了销售的情况。

(4) 价格、文化要素

与产品要素、区域要素和促销要素相适应的各种包装策略,都要与价格要素相适应。文化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差异通常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欣赏和要求不同。拿经济收入来说,对于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消费者,除了对商品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以外,通常对商品包装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以这类消费者为求销对象的商品,在包装设计上就应该注重品位和档次,突出消费者的审美和品味 。而对于经济收入相对不够高的消费者来说,这类消费者更注重商品质量,商品包装不应过于强调包装,而应做到简洁,实在

本科毕业论文(心理学)

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X

李晓东1 ,庞爱莲1 ,林崇德2

(1. 东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长春130024 ;2.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 要: 用实验法研究了328 名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无论结果为成功还是失败,中小学生都一致认为努力的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喜爱和同

伴的欢迎,能力低又不努力的学生最不受教师和同伴的喜爱。(2) 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

知觉对其归因有影响,中小学生可以为得到教师及同伴的认可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

关键词:归因;成就

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184 (2003) 04 - 0034 - 05

1 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在过去30 年里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在归因理论看来,学生将自己的学业成败归

因于能力还是努力具有重要的动机意义,它将影响

学生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以及是否继续投入学习活

动。以往关于归因的研究主要侧重的是学生或教师

的个人信念,强调原因知觉的个人心理内部结果。

近来归因理论的新发展是将归因不仅看作是一种个

人内部(int rapersonal) 的动机理论,而且是一种人际

之间(interpersonal) 的动机理论。正如Weiner[1 ]指

出的:成就情境中的成功与失败不是发生于真空中

的,相反,存在一个丰富的社会情境,它既影响成就

表现也受成就表现的影响。这个社会环境包括教

师、同伴和父母,他们因学生的成就表现快乐或伤

心,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同情,给予奖励、惩罚、帮助或

忽视。学生就自己的成就表现也应向这些重要他人

有所交待,这就是所谓公开的归因。由于人们对事

件的原因知觉会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因此行动者

会有意识地去影响观察者的原因信念。但要有效地

控制他人的反应,需要了解指导这些反应的某些心

理机制或原则。如,当对一些负面的个人事件做出

公开解释时,个体需要了解哪些理由可以开脱,并从

中选择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人们必须能够理

解和预测不同的理由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反应及知觉

的[2 ] 。学生也可能为了获得教师或同学的喜爱或

同情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

必须了解教师或同学的原因信念,如他们是喜欢高

努力的学生还是喜欢高能力的学生等。通过印象整

饰策略来促进社会认可,学生必须做到:第一,意识

到他人的价值或期望是什么;第二,以一种与他人价

值或信念一致的方式呈现自己[3 ] 。J uvonen[4 ]等人

对美国及芬兰中小学生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和同

学的原因信念知觉存在年级差异,学生向教师或同

学做出的归因倾向与其原因信念知觉是一致的。这

种结果是否符合中国学生的情况呢? 因为价值信念

问题常常是受文化因素影响的。经过查阅文献发

现,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非常

强调努力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大都强

调要用功读书,这种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他们认同努力并喜欢努力学习的同学。同时,中

国人是他人取向的,为了保全面子,维护自尊,学生

应该倾向于做努力不够、运气不好等归因而不是威

胁自尊的能力不足归因。为验证以上观点,本研究

将以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他们对成功和失败两种

成就结果下教师和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即在他们

眼中教师和同伴更喜欢哪一类学生:高能力还是高

努力? 教师和同学的价值信念有差异吗? 为了博得

教师和同学的喜爱,学生倾向于做何种归因呢? 这

种归因会否因为观众(教师或学生) 不同而有所不

同?

2 研究方法

2. 1 被试

被试来自长春市一所普通小学和一所普通中

学。其中小学4 年级学生97 人(其中女44 人,男

53 人) ,平均年龄11. 09 岁,小学6 年级学生114 人

(男63 ,女51 人) ,平均年龄13 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第23 卷

总第88 期

心理学探新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2003 年

第4 期

X 基金项目: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课题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17 人(男64 人,女53 人) ,平均年龄14. 95 岁。

2. 2 工具及施测程序

采纳J uvonen 和Murdock 的实验材料进行研

究。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想象一

下在一次重要的考试结果出来后,会怎样向教师或

同学解释。具体描述如下:请想象一下,你在一次重

要考试中考得特别好(不好) 。你的老师和同学很想

知道为什么你会考得这么好(不好) ? 你要给他们一

个解释。为了与老师和同学(这些同学在班上很受

同学们的喜爱) 友好相处,你给出下列解释的可能性

有多大? 在成功的情况下,能力、努力、运气和难度

分别描述为:“我擅长学习这些东西”,“考试前我做

了认真的复习”“, 我只是运气好”“, 这次考试比较简

单”。在失败的情况下,能力、努力、运气和难度分别

描述为:“我不擅长学习这些东西”,“考试前我根本

没复习”“, 我只是运气不好”“, 这次考试太难”。要

求分开老师和同学作答,6 点评分。1 表示极不可

能,6 表示极可能。第二部分是考察教师和同伴喜

欢的学生类型是否不同。按能力和努力的高低描述

了四类学生,如“大家都知道王小红(王大刚) 学习非

常努力。她(他) 上课时总是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

业。王小红(王大刚) 很聪明所以学习对她(他) 来说

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她(他) 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

成绩(差成绩) ”。故事中描述的学生与被试性别一

致,要求被试分别就教师和同学对其喜欢的程度做

出判断。6 点评分,1 表示非常不喜欢,6 表示非常

喜欢。四类学生的描述各占一页纸,按随机顺序排

列。每个学生只对一种结果进行判断。如果在实验

的第一部分回答的是成功的情况,在实验的第二部

分就回答失败的情况。

由心理系研究生担任主试,集体施测。班主任

回避,学生匿名作答。所有数据均用SPSS for win

10. 0 软件包处理。

3 结果

3. 1 中小学生对教师和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

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见表1 。为

了解在成就结果相同的情况下,教师和同伴喜欢的

学生类型是否不同,将分别就成功和失败情境进行

3 (年级) ×2 (性别) ×4 (学生类型) 的重复测量方差

分析。其中年级与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学生类型为

被试内变量。结果如下。

3. 1. 1 结果为成功时教师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和年级之间主效应显著, F(1 ,144) = 182. 390 , p <

0. 001 ; F(2 ,144) = 3. 57 , p < 0. 05 。努力和年级存在

交互作用, F(2 ,144) = 4. 414 , p < 0. 05 ,努力与能力存

在交互作用, F(1 ,144) = 4. 963 , p < 0. 05 。能力主效

应不显著, F(1 ,144) = 1. 598 , p = 0. 208 ;性别主效应

不显著F(1 ,144) = 0. 264 , p = 0. 608 。由于努力和年

级、努力与能力存在交互作用,需作简单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各年级学生均认为教师喜欢努力的学生,

无论能力高低,高努力的学生总是更受教师的喜爱

(高能力时: F(1 ,159) = 103. 898 , p < 0. 001 ;低能力

时: F(1 ,149) = 153. 343 , p < 0. 001) ;当学生付出了高

努力时, 其能力高低并不影响教师的喜爱度,

F(1 ,153) = 0. 426 , p = 0. 515 ;而当学生不努力时,高

能力的学生比低能力的学生更受教师的喜爱,

F(1 ,152) = 7. 839 , p < 0. 01 。

3. 1. 2 结果为成功时同伴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和能力之间主效应显著, F(1 ,144) = 83. 968 , p <

0. 001 ; F(1 ,144) = 3. 963 , p < 0. 05 。年级和性别之间

主效应不显著, F(2 ,144) = 0. 761 , p = 0. 469 , F(1 ,144)

= 0. 974 , p = 0. 325 。努力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

F(1 ,144) = 4. 415 , p < 0. 05 ,努力与能力交互作用显

著, F(1 ,144) = 4. 562 , p < 0. 05 。由于努力与性别、努

力与能力存在交互作用,需要作简单效应分析。结

果表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总是更喜欢努力的学生,

男生: F(1 ,80) = 27. 478 , p < 0. 001 ; 女生: F(1 ,68) =

66. 640 , p < 0. 001 。高努力的学生更受女生的喜

爱, F(1 ,148) = 4. 034 , p < 0. 05 ;而对低努力学生,同

伴喜爱度没有性别差别。对于高努力的学生,其能

力高低不影响同伴的喜爱度, F(1 ,153) = 0 , p = 1 ;对

于低努力的学生, 能力高低则影响同伴喜爱度,

F(1 ,152) = 8. 358 , p < 0. 01 ,高能力学生更受欢迎。

无论能力高低,努力的学生都更受同伴的欢迎,高能

力时, F(1 ,159) = 49. 747 , p < 0. 001 ; 低能力时,

F(1 ,149) = 68. 726 , p < 0. 001 。

3. 1. 3 结果为失败时教师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主效应非常显著, F(1 ,155) = 269. 489 , p < 0. 001 ,

高努力的学生比低努力的学生更受教师的喜爱;性

别主效应显著, F(1 ,155) = 11. 004 , p < 0. 01 ;男生比

女生更受教师的喜爱;能力主效应不显著, F(1 ,155)

= 0. 01 , p = 0. 976 ;年级主效应不显著, F(2 ,155) =

1. 743 , p = 0. 178 。能力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

F(2 ,155) = 4. 441 , p < 0. 05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4 年

级时,教师对高低能力的学生喜欢程度没有差别,

F(1 ,50) = 1. 992 , p = 0. 164 ;6 年级时,教师更喜欢

第4 期李晓东等 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35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高能力学生F(1 ,52) = 5. 996 , p < 0. 05 ;8 年级时,教

师对高低能力的学生喜欢程度没有差别, F(1 ,56) =

0. 816 , p = 0. 370 。

3. 1. 4 结果为失败时同伴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主效应显著, F(1 ,155) = 98. 476 , p < 0. 001 ;性别主

效应显著, F(1 ,155) = 5. 82 , p < 0. 05 ,男生比女生更

受同伴的喜爱。努力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 F(2 ,155)

= 4. 113 , p < 0. 05 ; 努力与能力交互作用显著,

F(1 ,155) = 25. 404 , p < 0. 001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各年级同伴都喜欢努力的学生。高努力时能力的简

单主效应显著, F(1 ,161) = 14. 297 , p < 0. 001 ,低能力

学生比高能力学生更受同伴的喜爱;低努力时能力的

简单主效应显著, F(1 ,163) = 10. 683 , p < 0. 01 ,高能力学

生比低能力学生更受同伴的喜爱。无论能力高低,高

努力的学生总是更受欢迎(高能力时: F(1 ,166) = 19. 508 ,

p < 0. 001 ;低能力时: F(1 ,161) = 100. 022 , p < 0. 001) 。

表1 学生对教师及同学价值信念的知觉

年 级

高能力高努力

教师同学

低能力高努力

教师同学

高能力低努力

教师同学

低能力高努力

教师同学

成功时

4 年级…x 4. 41 4. 21 4. 31 3. 87 3. 46 3. 36 3. 36 2. 97

s 1. 60 1. 44 1. 38 1. 40 1. 65 1. 42 1. 48 1. 50

6 年级…x 4. 49 3. 87 4. 64 4. 05 3. 09 3. 18 2. 58 2. 87

s 0. 96 1. 14 1. 11 1. 34 1. 04 1. 11 1. 27 1. 17

8 年级…x 4. 11 3. 86 4. 23 3. 91 2. 77 3. 04 2. 54 2. 75

s 1. 15 1. 15 1. 29 1. 28 1. 19 1. 29 1. 09 1. 12

失败时

4 年级…x 4. 76 4. 20 5. 20 4. 65 3. 80 3. 82 3. 88 3. 77

s 1. 16 1. 04 1. 13 1. 13 1. 11 1. 16 1. 38 1. 33

6 年级…x 5. 02 4. 32 4. 75 4. 68 3. 83 3. 42 3. 34 3. 00

s 0. 82 1. 03 1. 24 1. 16 1. 03 1. 18 1. 27 1. 29

8 年级…x 5. 21 3. 98 5. 14 4. 40 3. 56 3. 61 3. 84 3. 37

s 1. 01 0. 64 1. 11 1. 03 1. 10 1. 25 1. 13 0. 98

3. 2 观众对学生归因的影响

学生面对不同观众所做的归因2。观众(教师或

学生) 为被试内变量,年级和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分别

就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种原因及两种结果

(成功或失败) 做2 ×3 ×2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成功时做出能力归因的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60) = 28. 024 , p < 0. 001 ,学生更愿意向同伴做能

力归因;无年级及性别差异,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在做努力归因方面,观众主效应不显著,无年级与性

别差异,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做运气归因方面,

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60) = 21. 108 , p < 0. 001 ,表明学

生更可能向同伴做出运气解释;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60) = 3. 726 , p < 0. 05 ,事后比较(LSD) 表明4 年

级与8 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X4 - X8 = - 0. 626 , p

< 0. 01) ,表明8 年级学生更愿意做运气解释。在做任

务难度归因方面,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60) = 21. 265 , p

<0. 001 ,学生愿意向同学做出任务简单的解释;年

级主效应显著, F(2 ,160) = 4. 647 , p = 0. 011 ,事后比

较(LSD) 表明,4 年级与8 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X4

- X8 = - 0. 674 , p < 0. 01) ;6 年级与8 年级之间有

显著差异(X6 - X8 = - 0. 561 , p < 0. 05) ,8 年级的

学生更愿意做出任务简单的解释。

失败时, 做能力归因的观众主效应不显著,

F(1 ,254) = 0. 0839 , p = 0. 361 ;无年级与性别差异,各

交互作用不显著;做出努力解释的观众主效应不显

著,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53) = 9. 047 , p < 0. 05 ;

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F(2 ,153) = 16. 398 , p =

0. 001 。分开年级做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对于4 年级

来说,性别差异显著, F(1 ,39) = 4. 973 , p < 0. 05 ,女

生比男生愿意做努力归因;6 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

F(1 ,58) = 0. 191 , p = 0. 664 ; 8 年级性别差异显著,

F(1 ,56) = 13. 318 , p = 0. 001 ,女生比男生愿意做努

力归因。做运气归因时,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53)

= 25. 635 , p < 0. 001 ,学生更愿意向同伴做出运气

不佳的解释;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53) = 6. 665 , p <

0. 01 ,事后比较(LSD) 发现,4 年级与6 年级之间差

异显著(X4 - X6 = - 0. 669 , p < 0. 05) ,6 年级学生

比4 年级学生更愿意做运气不好的解释。做任务难

度归因时,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54) = 3. 356 , p <

0. 05 ;观众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F(2 ,154) =

3. 142 , p < 0. 05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4 年级和8 年

级观众效应不显著,6 年级观众效应显著, F(1 ,58) =

7. 864 , p < 0. 01 ,对于6 年级学生来说更倾向于向

36 心理学探新2003 年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同学做出任务难的解释。

表2 学生面对不同观众所做的归因

年 级

能 力

教师同学

努 力

教师同学

运 气

教师同学

任务难度

教师同学

成功时

4 年级…x 2. 26 2. 62 3. 74 3. 72 1. 94 2. 21 2. 75 3. 52

s 1. 36 1. 36 1. 46 1. 62 1. 27 1. 47 1. 53 1. 48

6 年级…x 2. 51 2. 61 3. 50 3. 85 2. 20 2. 83 3. 07 3. 43

s 0. 96 1. 37 1. 34 1. 29 1. 29 1. 51 1. 50 1. 59

8 年级…x 2. 14 2. 88 4. 31 4. 44 2. 37 2. 98 3. 59 4. 03

s 1. 20 1. 50 1. 42 1. 43 1. 61 1. 56 1. 22 1. 31

失败时

4 年级…x 3. 69 3. 76 5. 07 4. 76 2. 46 2. 76 4. 29 4. 31

s 1. 64 1. 41 0. 95 1. 28 1. 66 1. 54 1. 52 1. 37

6 年级…x 3. 70 3. 78 4. 37 4. 20 2. 88 3. 70 3. 47 3. 90

s 1. 27 1. 43 1. 38 1. 37 1. 26 1. 55 1. 50 1. 47

8 年级…x 3. 48 3. 22 4. 31 4. 31 3. 26 3. 95 3. 83 3. 67

s 1. 19 1. 33 1. 27 1. 27 1. 32 1. 57 1. 17 1. 32

4 分析与讨论

4. 1 中小学生对教师和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

本研究发现无论结果为成功还是失败,中小学

生都一致认为努力的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喜爱和同伴

的欢迎,能力低又不努力的学生最不受教师和同伴

的欢迎。在强调努力这一点上,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信念是一致的。J uvonen 等发现聪明而又不努力的

学生最受8 年级学生欢迎的结果在本研究中未能得

到验证。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

的。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取向的典型代表,其主要

特征是重视教育、强调努力。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

教师和父母常常用一些强调努力的谚语来激励孩子

努力学习,如“事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

深,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等。努力被认为是通

向成功之路的最重要的品质。学生被教导为要对自

己的学业表现负责,如果学业失败那是因为不够努

力;如果学业成功是因为努力的结果。在学校用功

读书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常被树立为榜样。所有这些

都有助于中国儿童形成对努力的认可。J uvonen 等

人将其所发现的8 年级学生贬低努力价值的现象解

释为青少年期对成人价值的一种反抗,是独立和自

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会提高青少年在

同伴中的地位。我们的研究未能发现青少年与成人

价值观不一致的现象,也可能是中国学生出现自主

的要求晚于西方青少年造成的。例如Feldman 和

Rosenthal[5 ]要求香港、澳大利亚及美国的10 、11 年

级学生填写一项关于他们希望在什么年龄达到行为

自主的问卷。结果发现总的来说对自主的期待晚,

对个人主义、外在的成功和个人能力的评价较低,但

对传统和亲社会行为评价较高。未来的研究可针对

高中生及大学生进行以检验这种假说。

4. 2 观众对学生归因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就考试结果向教师和同伴

做公开归因时都倾向于做努力归因,这正好与他们

所知觉到的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吻合,也就是说学

生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或期望是什么,并以与他

人价值或信念一致的方式呈现自己。J uvonen 等发

现的8 年级学生倾向于在失败时向教师做低能力归

因在这里也没有得到验证。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即使

在失败时也仍然主要归因为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

力这样可控的内部原因可以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能力

上引开,从而达到保全面子、避免受到公开嘲笑的目

的。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也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

点。中国人是非常重视面子的,中国社会也是一个

爱面子的社会。面子是一个经社会认可的自我,是

一种社会尊严。通常令人感到面子上过不去的情形

是个体的才能、品行及声望受到挑战,在公开场合暴

露出自己弱点的时候[6 ] 。而公开地向教师和同伴

对自己失败的结果做出解释,显然是一种暴露自己

弱点的情境,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尊严,从印象管理的

角度讲,学生就倾向于做出努力归因。J uvonen 曾

提出学生将失败结果归因为能力低会从中受益,因

为这样就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这种解释可能并不

适合中国学生。因为中国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师

和家长教导,一个人是可以通过刻苦努力获得高能

力的,因此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仍然意味着没有努

力,并且还会伤害自尊心,这样做的弊端远大于归因

于努力不足,所以中国的学生在失败时仍倾向于努

第4 期李晓东等 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37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力归因。尽管本研究发现的结果与J uvonen 等研究

的结果有所不同,但同样说明了归因不仅是一种个

人内部心理过程,它同时具有社会功能,中小学生可

以为了获得教师及同伴的认可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

因。本研究的其他发现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成

功时学生愿意向同伴而不是教师做能力归因,因为

教师喜欢谦虚而不是骄傲自大的人,而同伴则崇拜

高能力的同学。另外学生更倾向于对同伴而不是教

师做运气和任务难度这样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

因为这种解释不仅难于被教师接受而且往往还会招

来教师的批评。

本研究主要发现的年级差异表现在8 年级学生

要比4 、6 年级学生更愿意将成功归因为运气好和任

务简单。一般来说,中学生应该比小学生具有更多

的印象管理知识、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在成功时应该

更倾向于做自我增强归因而不是自我保护归因。我

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8 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多、

考试难度加大,考试也不局限于书本及教师讲过的

东西,考试时恰好碰到复习过或知道的知识的情况

也是有的。因为取得好成绩从而认为任务简单也是

合理的。而小学生一般考试难度不大,考试范围也

很有限,考得好与不好主要与是否努力有关,因此他

们相对来说较少将成绩归因于运气和难度。由于

J uvonen 等的研究里只对8 年级学生考察了能力、努

力、运气和考试公平等归因,没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

的研究,因此无法与之比较,这一结果有待其他研究

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 Weiner B.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theories of mo2

tivation from an attributional perspective[J ]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 2000 ,12(1) :1 - 14.

[2 ] J uvonen J ,Murdock T B. How to promote social ap2

proval : EEEeffect of audience and outcome on publicly

communicated attributions [ J ]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93 ,85 (2) :365 - 376.

[3 ] J uvonen J , Murdock T B. Grade - level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value of effort : implications for self - presentation

tactics of early adolescents [ J ] . Child Development ,

1995 ,66 :1694 - 1705.

[4 ] J uvonen J .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attributional face -

saving tactics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 J ]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 2000 ,12(1) :15 - 32.

[5 ] Feldman S S , Rosenthal D A. Age expectations fo be2

havioural autonomy in Hong Kong , Australian and Amer2

ican youth :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variables and adoles2

cents’values [ 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

1991 ,26 (1) :1 - 23.

[6 ] 郭为藩. 自我心理学[M] . 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1996. 5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Perception on the Value Bel ief s

of their Teachers and Peers and its Effects on Attributions

Li Xiaodong1 ,Pang Ailian1 ,Lin Chongde2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24 ;

2.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Abstract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ercep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on their teachers and peers’value beliefs us2

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Ss were 32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 (1) no matter

what the outcome was : success or failure , students believed that both teacher andpeer liked the high effort student most , low ability

and low effort student least . (2) The perception of students on their teachers’and peers’value beliefs had influenced on students’at2

tributions. Students could make self - serving attribu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approval of teachers and peers.

Key words :attribution ; achievement

38 心理学探新2003 年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这种论文一般都不让复制的!排版也不好弄~我这里有10几篇,都传不上来,你要是要的话可以给我发邮件索要!

设计心理学相关论文?

设计心理学作为最近几年刚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目前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国内的学者对其内容和研究范围也并没有权威的通用教材。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本科设计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设计心理学作为最近几年刚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目前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国内的学者对其内容和研究范围也并没有权威的通用教材。那么究竟什么是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研究什么?尚无定论,但我以为这并不是问题。正因为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来自“需要”:一方面是设计学者提高学科理论建设的理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设计师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下面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几个方面对设计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做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本科 设计心理学 教学

一、本科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和教学现状

设计心理学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一门设计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又争议颇多。大多数本科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刚开设本课程,甚至有的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那么对于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目前也尚无相关的较为普遍的、通用的教材。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各位学者均以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构建学科体系,提炼学科理论和知识。

自从2001年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设计心理学》教材之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渐热了起来。国内相继出版了6――10本相关的教材。其中工科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心理学教材主要有: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柳莎《设计心理学》、以及2012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张凯、周莹主编的《设计心理学》等等;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材由邵璐、姜波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以及十一五规划教材许邵艺编著的《设计艺术心理学》;和设计学专业的通用教材:由杨星星、宋艳菊编著的《设计心理学》。短短时间,国内多位学者撰写同一门教材的编写,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和设计者对设计中心理现象的关注,也表明了心理学研究对设计学科的建立,设计实践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设计心理学研究教材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反映在课堂方面是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的设计心理学面临着更为含混的、无定论的现状。甚至设计艺术学本身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属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心理学体系和理论尚不统一的学科属性。

因此,对设计心理学的教学,尤其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对准确的教学定位是高校设计心理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方向。由于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教材较少,现已出版的一些教材或是针对性过强或是晦涩难以开展教学。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设定特点和现状,经过仔细斟酌和考虑,我选择由许邵艺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设计艺术心理学》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引进其它教材的内容和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独特的教案。

二、设计心理学教学的课程定位

设计心理学教学是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需要,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毫无疑问,这种研究较为抽象和深奥,但却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

我认为设计心理学应定义为设计学科的一门工具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其设计目标人群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起到改善和辅助设计的作用,同时增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中去。

三、改革设计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大学,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的课程定位: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是拘泥于心理学理论本身。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思路:

1、设计心理学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剪裁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学内容定义为通用的教材性质而非学术研究性质,并且对教材内容知识点重新的进行了重新的归纳和整合: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部分。主要讲述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与设计心理相关的心理学流派、以及现代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等;第二章:讲解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感觉、直觉、思维、联想、情绪、情感、个性特征等;第三章:主要讲解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视知觉心理规律;第四章:讲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资讯加工心理学”;第五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心理学”;第六章:讲解设计师的心理和设计思维。这与原参考教材有一定的出入。

2、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经典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教学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讲授。让学生直接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精髓,而不必去搞繁琐的理论探源与论证。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解释设计现象,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讲解。比如在讲解设计心理的现象――色彩心理的综合效果设计时,为什么在快餐店和**院门口要设计一些不安的色彩,而在阅览室和实验室设计蓝色或冷色等宁静的色彩?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结果来证明:让一部分人呆在四面都是蓝色的冷色调房间内,另一部分人呆在四年都是红橙色的暖色调房间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里面呆一个小时出来。实验结果时在蓝色房间里的人呆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而在红色房间的人呆了只有不到四十分钟就出来了。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部分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理论指导实践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将设计理论,设计师、消费者、设计作品直观的显示在学生的面前,边分析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在设计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因此,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实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再次,设计心理学的实用性知识采用演示练习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设计现象的理论分析,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从而解决设计心理学科的学习中“知易行难”的问题,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让学生的通过市场调研和作业,使学生在设计和生活中,更深刻的理解设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设计实践,达到理论的升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有创造性地去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依靠上述方法外,还应根据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去研究。

3、增设网路时代的数字设计心理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资讯科技的发展,各学科都需要参与到计算机的设计中来,目前的数字媒体和虚拟化设计等相关专业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方向和分支,已经实现了无纸化的全电脑操作,因此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数字话设计时代中,根据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增设设计心理学在数字化时代的现象解释和应用研究。着重的理论依据有: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规律,特别是色彩心理对设计的影响;情感与情绪在网路化时代的实践研究;消费心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及介面和互动设计心理、使用者设计心理等等。我以前曾发表的论文《WEB设计中的情感互动》也浅显的设计到了其中设计心理的情感互动研究。

小结: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从对设计现象的感知和设对计现象的原理着手,对设计实践和原理产生必要的补充。此外,设计心理学还与设计实践教学共同构建出一个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相信,设计心理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莎.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许邵艺.设计艺术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梅琼译.中信出版社,2003.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研究消费心理学要遵循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说明、解释事物。

2.辩证发展原则

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任何事物都有不止一面,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社会环境人的消费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3.理论联系实际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目的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解释解决各种问题!

赚你的钱还让你当苦力,占尽便宜的宜家凭什么这么火?

拧开盖子就能喝的代餐,送到家门口动动筷子就能吃的外卖,只用热水冲一下就能喝上的挂耳咖啡……快速、便捷、不用自己动手,似乎已经成了现代购物的标配。然而就在这飞一般往前赶的快节奏当中,有一股无法撼动的清流——宜家。

它让你自己动手干活儿,举着扳手和螺丝钉,对着好几页说明书研究怎么组装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甚至能伸缩成床的沙发。买账的人越来越多,宜家的拥挤程度直逼菜市场。

其实,让你自己动手,这不是宜家的独创。1950年,美国一家食品公司General Mills绞尽脑汁大力推销他们的Betty Crocker牌蛋糕粉,它让做蛋糕变得像冲速溶咖啡一样省事儿。公司想让蛋糕粉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于是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动机研究之父”欧内斯特·迪希特(ErnestDichter)来救场。

迪希特建议改变食谱,把蛋糕粉里本来自带的鸡蛋粉,换成“需要添加新鲜鸡蛋”。因为一冲即成的蛋糕粉,会让做蛋糕变得太容易,削弱了做蛋糕原本所需的劳动。而多动手,能够让做蛋糕的人对最终作品产生更强的“主人意识”,从而觉得味道更好。建议奏效了,蛋糕粉销量自此之后加速上升。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2011年,来自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在《消费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把“让消费者自己多动手,从而让他们更喜欢这个东西,赋予它更高的价值”这一现象称为“宜家效应”。

尽管宜家卖半成品的初衷,只是为了节省库存空间、压缩价格、薄利多销,但是却让人们爱上了DIY家具。是宜家把“劳动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好了,关于“消费心理学论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消费心理学论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海外英语发表论文难度大吗(海外英语发表论文难度大吗知乎)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成人高考帮手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