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马新华毕业时间,中石油 马新华
中国石油马新华毕业时间,中石油 马新华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中国石油马新华毕业时间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中国石油马新华毕业时间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文章目录列表:
1.西南油气田马新华简历2.参考文献
3.长江大学的知名校友
4.富煤成气凹陷
西南油气田马新华简历
马新华,1962年11月出生,湖北黄冈人,中国石油大学博士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气地质研究工作。历任中原油田总地质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副院长、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西南油气田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职务。
2019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干部大会,并宣布勘探院主要领导的任免:赵文智同志因达到退休年龄,免去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职务;马新华同志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扩展资料
四川省石油学会召开2019年工作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时任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石油学会荣誉理事长马新华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对四川省石油学会2018年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以及富有特色的咨询评价服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19年8月19日,来自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380余名员工出席了一场形式独特、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报告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新华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号召全体员工在新时代弘扬石油精神,坚守石油人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再出发迎接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毕建军,苏现波,韩德馨,等.2001.煤层割理与煤级的关系.煤炭学报,26(4):346~349
陈鹏.2001.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81~83
陈萍,唐修义.2001.低温氮吸附法与煤中微孔隙特征的研究.煤炭学报,26(5):552~556
程克明.1994.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9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石油勘探与开发,(3):10~17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的含油气性初步研究.石油学报,1(4):27~37
戴金星,宋岩,张厚福.1996.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国科学(D辑),26(6):481~487
戴金星,洪峰,秦胜飞,等.2000.中国煤成气田分布规律.见:煤成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付少英,彭平安,刘金钟,等.200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的生烃动力学研究.科学通报,(10):813~816
傅家谟,盛国英,刘德汉.1990.煤成烃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82~327
傅家谟,秦匡宗.1995.干酪根地球化学.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543~565
付晓泰,王振平,卢双舫.1996.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机理及溶解度方程.中国科学(B)辑,26(2):124~130
付晓泰,卢双舫,王振平,等.1997.天然气组分的溶解特征及其意义.地球化学,16(3):60~66
傅雪海,秦勇,张万红.2003.高煤级煤基质力学效应与煤储层渗透率耦合关系分析.高校地质学报,9(3):373~377
傅雪海,秦勇,张万红,等.2005.基于煤层气运移的煤孔隙分形分类及自然分类研究.科学通报,50(增刊1):131~137
郝琦.1987.煤的显微孔隙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探讨.煤炭学报,(4):51~57
郝石生,张振英.1993.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变化特征及地质意义.石油学报,14(2):12~22
郝石生,黄志龙,杨家琦.1994.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及其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洪峰,宋岩等.2005.煤层气散失过程与地质模型探讨.科学通报,50(增刊):121~125
胡社荣.1998.煤成油理论与实践.北京:地震出版社,1~184
黄第藩,李晋超,周翥红,等.1984.陆相有机质的演化和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1~195
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65~267
霍永忠.2004.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天然气工业,24(5):24~26
姜好仁,毛明陆,马财林,等.2001.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见:李文阳,马新华等.中国煤层气地质评价与勘探技术新进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6~35
李明潮,梁生正,起克镜.1996.煤层气及其勘探开发.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德汉,张惠之,戴金星,等.2000.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实验研究与评价.科学通报,45(4):346~352
刘洪林,王红岩,张建博.2000.煤层气吸附时间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石油实验地质,22(4)
刘洪林,赵国良,王红岩.2004.中国高煤阶地区的煤层气勘探理论和实践.石油实验地质,26(5):411~414
刘金钟,唐永春.1998.用干酪根生烃动力学方法预测甲烷生成量之一例.科学通报,(43):1187~1191
刘俊杰.1998.王营井田地下水与煤层气赋存运移的关系.煤炭学报,23(3):225~230
卢双舫.1996.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62~121
卢双舫,王子文,黄第藩,等.1995.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动力学.中国科学(B辑),(25):101~07
卢双舫,陈昕,付晓泰.1997.台北凹陷煤中有机质的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沉积学报,(15):126~129
马东民.2003.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8(4):291~295
宁正伟,陈霞.1996.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化变质程度与煤层气储集性的关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7(2):156~159
钱凯,赵庆波,汪泽成.1997.煤层甲烷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秦胜飞,唐修义,宋岩,等.2005a.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分馏机理.中国科学(D辑):19~28
秦胜飞,宋岩,唐修义,等.2005b.流动的地下水对煤层含气性的破坏机理.科学通报,50(增刊):99~104
秦勇,曾勇编译.1996.煤层甲烷储层评价及生产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秦勇,傅雪海,岳巍,等.2000.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储盖特征之关系探讨.古地理学报,2(1):77~83
桑树勋,朱炎铭,张时音,等.2005.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Ⅰ).天然气工业,25(1):13~15
宋岩,戴金星,李先奇,等.1998.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1):1~5
宋岩,王毅,王震亮.2002.天然气运聚动力学与气藏形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宋岩,柳少波,洪峰.2005a.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气藏类型.见:宋岩,张新民主编.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
宋岩,张新民,等.2005b.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等.2005c.构造演化对煤层气富集程度的影响.科学通报,50(增刊):1~5
苏喜立,唐书恒,羡法.1999.煤层气的赋存运移机理及产出特征.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院报,16(3):67~71
苏现波,陈江峰,孙俊民,等.2001.煤层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
苏现波,林晓英.2009.煤层气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20pp
孙斌,王一兵.2003.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见:李文阳等主编.中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65~73
孙旭光,王关玉,金奎励.1999.基质镜质体成烃动力学特征研究.地质科学,(34):485~491
汤达祯,林善园,王激流等.1999.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煤的生烃反应动力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1):328~335
汤达祯,桑树勋.2008.煤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及控制机理.国家 973 课题研究报告(编号:2002CB211702)陶明信.2005.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自然科学进展.15(6):648~652
王纯信,郭国盛.1996.晋城矿区煤层气赋存条件及地面开发现状.中国煤层气,(2):154~157
王道钰,王德进.1984.生油岩与油页岩热解总包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参数的数值计算.华东石油学院学报,(8):312~317
王凤国,李兰杰,徐德红.2003.华北地区煤层含气性影响因素探讨.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2):88~90
王红岩,刘洪林,刘怀庆,等.2004.煤层气成藏模拟技术及应用,15(4):349~351
王会祥,黄第藩,李晋超.1986.陆相干酪根热解动力学研究.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有机地球化学与陆相生油.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45~256
王生维,陈钟惠.1995.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53~59
王生维,陈钟惠,张明,等.1997.煤储层岩石物理与煤层气勘探选区———以华北若干煤区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王铁冠,钟宁宁.1990.树脂体成烃的地球化学研究———兼论我国第三系树脂体成因的未成熟-低成熟油气资源.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2):1~8
吴俊.1993.煤微孔隙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储集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B 辑),23(1):77~84
杨申镳.1997.水溶性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姚艳斌,刘大锰.2007.华北重点矿区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6(3):308~314
叶建平.1998.中国煤层气资源.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叶建平,秦勇,林大扬.1998.中国煤层气资源.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张慧.2001.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研究.煤炭学报,26(1):40~44
张建博,王红岩,赵庆波主编.2000.中国煤层气地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张群,杨锡禄.1999.平衡水平条件下煤对甲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煤炭学报,24(6):566~570
张胜利.1995.煤层割理及其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意义.煤田地质与勘探,23(4):27~31
张胜利,李宝芳.1996.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评价中的意义.中国煤田地质,8(1):72~77
张新民,张遂安,钟玲文,等.1991.中国煤层甲烷.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新民,庄军,张遂安,等.2002.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新民,赵靖舟.2008.中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潜力及分布,国家 973 课题报告(编号:2002CB211706)
赵庆波.1999.煤层气地质与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钟玲文,张新民.1990.煤的吸附能力与其煤化程度和煤岩组成间的关系.煤田地质与勘探,(4):29~35
Ayers J W.2002.Coalbed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a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asins.AAPG Bulletin,86(11),1853~1890
Ayers Jr W B.2002.Coalbed gas system,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a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a-sins.AAPG Bulletin,86(11):1853~1890
Braun R L,Burnham A K,Reynolds J G.1992.Oil and gas evolution kinetics for oil shale and petroleum source rock determined from pyroly-sis-TQMS data at two heating rates.Energy and Fuels,(6):468~474
Bustin R M,Clarkson C R.1998.Geological controls o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capacity and gas cont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8(1~2):3~26
Clayton J L.1998.Geochemistry of coalbed gas—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59~173
Collins R E.1991.New theory for gas adsorption and transport in coal.In:Proceedings of the 1991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25~32
Cramer B,Poelchau H S,Gerling P,Lopatin N V,Littke R.1999.Methane released from groundwater:the source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s in northern West Siberia.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6:225~244
Croadale P J,Beamish B B,Valix M.1998.Coalbed methane sorption related to coal compos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47~158
Ettinger I,Eremin I,Zimakov B,Yanvoskaya M.1966.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coal sorption properties.I.Petrography and 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als.Fuel,45:267~275
Gan H,Nandi S P,Walker P L.1972.Nature of porosity in American coals.Fuel,51:272~277
Gayer R and Harris I.1996.Coalbed methane and coal geology.The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1~338
Kulander B R,Dean SL.1993.Coal-cleat domains and domain boundaries in the Allegheny Plateau of West Virginia.AAPG Bull,77:1374~1388
Langmuir I.1916.The adsorption of gases on plane surfaces of glass,mica and platinum.Am.Chem.Soc.,40:1361
Laubach S E,Marrett R A,Olson J E,et al.1998.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coal cleat a review.Inter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2):175~207
Law B E.199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ank and cleat spacing:implication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in coal.Presented at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he Uninversity of Alabama/Tuscaloosa,Vol.Ⅱ:435~441
Levine J R.1993.Coalification:The evolution of coal as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rock for oil and gas.In:Law B E,Rice D D(Eds).Hy-drocarbons from Coal.AAPG studies in Geology,38:39~77
Levine J R.1987.Influence of coal composition on the generation and retention of coalbed natural gas.In:Proceedings of the 1987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Alabama,15~18
Liu D M,Yang Q,Tang D Z.1997.Reaction kinetics of coalification in Ordos Basin,China.In:Yang Q,ed.Geology of fossil fuel-coal.U-trecht:The Netherlands,147~159
McKee C R,Bumb A C,Koenig R A.1988.Stress-dependent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coal.Rocky Mountain Association of Geologist,143~153
Nodzenski A.1998.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gases(CH4,CO2)on hard coal and activated carbon at elevated pressures.Fuel,78:1243~1246
Reznik A A.1984.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CO2injection on the recovery of in-situ methane from bituminous coal.SPE Journal,(24):521~528
Rupple T C,Grein C T.1974.Adsorption of methane on dry coal at elevated pressure.Fuel,53:152~162
Schaefer R G,Schenk H J,Hardelauf H,et al.1990.Determination of gross kinetic parameters for petroleum formation from Jurrassic Source rocks of different maturity levels by mean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Organic Geochemistry,(16):115~120
Scott A R,Keiser W R,Ayers W B.1994.Thermogenic and secondary biogenic gases,San Juan Basin,Colorado and New Mexico ? implica-tions for coalbed gas producibility.AAPG Bulletin,78:1186~1209
Scott A R.1993.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coalbed gases from selected basins in the United States:University of Alabama College of Continu-ing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v.1,p.207~222
Scott L.1999.Powder River Basin,Wyoming:An expanding coalbed methane(CBM)play.AAPG Bulletin,83(8):1207~1222
Tang S,Sun S,Hao D,Tang D.2004.Coalbed methane-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rincipal target areas in North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78(3):724~728
Tremain C M,Whitehead N H.1990.Natural fracture(cleat and joint)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in upper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roaks of San Juan basin.Gas Research Institute GRI90/0014,(1):73~84
Tyler R,Scott A R,Kaiser W R,et al.1995.Coal geologic and hydrologic controls to coalbed methane producibility and resource assessment:William Fork Formation Pisceans Basin,Northwest Colorado.Gas Research Institute Topical Report,GRI95/0532
Ungerer P,Pelet R.1987.Extrapolation of the kinetics of oil and gas formation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 to sedimentary basins.Nature,(327):52~54
Vishnyakov A,Piotrovskaya E M.1998.Capillary condensation and melting/freezing transitions for methane in slit coal pores.Adsorption,4:207~224
Yee D,Seidle J P,Hanson W B.1993.Gas sorption on coal and measurement of gas content.Hydrocarbons from Coal.AAPG,Tusa.,Okla-homa,203~218
Zuber M D.1998.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analysis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8:27~45
长江大学的知名校友
姓名职务(事迹)张丁华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铁冠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永一原石油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原西南石油学院院长雪克来提·扎克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书记、主席桂世镛原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委员胡文宝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万明习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声学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宋育英湖北省第十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共十七届中纪委委员赵业荣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邓运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庞雄奇 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运移学组组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马新华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 李文湘 中海油研究总院党委书记 杨学文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 李爱民 中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党委书记 李凡荣 中海油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有限公司CE0兼总裁 顾正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永远中石油集团公司前总经理(2015年3月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刘中云 中石化总经理助理兼人事部主任陈及时、何东旭、方招 长江大学“ 10.24”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
10·24英雄集体
富煤成气凹陷
没有富生烃凹陷就没有大油气田赖以形成的首要基础(李思田,2004),富烃坳(凹)陷控制盆地油气资源的主体,是盆地扩大和深化勘探找油气的主战场(赵文智等,2004),这些论述表达了石油地质学家强调富油气凹陷在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同样,富煤成气凹陷也是含煤盆地转化为含气(油)盆地和找寻大型、特大型煤成气田的关键。
在“六五”煤成气攻关研究中,众多地质学家以含煤岩系生烃潜力为基础,对含煤盆地转化成为含气(油)盆地的地质条件及煤成气前景开展了研究,明确提出了含煤岩系是重要的天然气源岩,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大、中型煤成气田,含煤盆地可以转化成为含煤-含气(油)盆地(见《中国煤成气形成赋存条件及资源评价-我国主要含煤盆地成气条件及评价》,冯福闿、张士亚、李学慧、谢秋元、王庭斌、张书麟、郜建军、张洪年等著(内部报告);《我国煤系的气油地球化学特征、煤成气藏形成条件及资源评价》(戴金星、戚厚发、王少昌、宋岩等著,2001年出版)。
在“七五”、“八五”天然气科技攻关研究中,指出了煤成气田(藏)的形成与其他成因类型天然气田(藏)一样,必须要有丰富的气源,将“生气中心及其周缘”列为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总结提出了中国一些大、中型气田主力源岩的生气强度和纵向生气密度,指出了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方向(戴金星、王庭斌、宋岩、张洪年、徐永昌、张启明等著《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997)。
“九五”期间,我们进一步明确论述了“富气凹陷”对形成大中型气田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大、中型气田多分布在主要富气凹陷及其邻近地区,强调了确定富气凹陷的首要条件是生气量、生气速率及生气持续时间,提出了气源的充注能力是进一步评价天然气成藏及其规模的重要参数,具有高充注条件的含气系统是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础(见“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成果报告《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王庭斌、张抗、马新华、宋岩、魏国齐等主笔,2001)。戴金星、刘德汉等(2000)在《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专著中将“在煤成气中心及周缘”列为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控制因素之首。赵文智等(2005)在“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生气中心的重要性,将“发育在生气中心及其周缘(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列为煤成气成藏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大气田形成主控因素的首要因素。赵文智等(2009)在“中国煤成气理论发展及其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中还列举了实例论述煤成气生气中心控制大中型煤成气田的分布及“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李景明、魏国齐、曾宪斌等(2002)在《中国大中型气田富集区带》专著中,从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角度,提出了富气区带的概念。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对大、中型天然气田主控因素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对富气凹陷形成条件及生烃潜力的研究。
煤成气与其他成因类型天然气一样,具有易于流动、运移、散失和扩散特点。现今的煤成气藏是含煤岩系源岩经历了煤成气生成、运移、储聚、保存与散失、扩散等复杂动态历程的结果,只有在圈闭中供气量大于散失量时才有气藏存在,反之气藏则会消亡。这一认识是“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的核心和要点(郝石生等,1994)。
李明诚(2004)在其专著“石油与天然气运移”中指出,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油气的运移散失是永远相对存在的两个作用,论述了油气藏的自然寿命。一个中型油气藏在没有烃源补充和明显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其自然寿命大约在50Ma左右;而对于一个大型油气田,其自然寿命可以在100Ma左右。并认为,油气藏在形成后很少不遭受外界的各种破坏,因此它的保存期一般都低于自然寿命。
为了阐明油气藏形成的动态特点,笔者(1995)曾将油气藏的演变划分为成藏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在成藏的早期阶段(相当于人的青少年时期),油气源岩有机质的演化逐渐进入生油气高峰阶段,生油气量不断增加,油气的聚集量大大地大于散失量,此时,油气藏的充满度不断提高,油气藏逐渐形成,油气的聚集占主导地位,这是油气藏主要生长期阶段,是聚集量远大于散失量的不平衡阶段;在成藏的中期阶段(相当于人的中壮年时期),由于油气源岩有机质的主生烃期即将结束,油气的补给量逐渐减少,补给量与散失量逐渐趋于相近,此时,油气藏聚集与散失处于相对的、暂时的平衡状态;在成藏的晚期阶段(相当于人的老年阶段),油气源的补给明显减少,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使得油气的散失量明显增加,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最终将导致油气藏破坏、枯竭,此时,油气藏的保存问题就成为主导因素,油气藏的不平衡特点与早期阶段的内涵完全不同。
琼东南盆地是新生代富煤成气凹陷,为崖13-1构造累计供气量为3747.4×108m3,累计扩散损失2192.5×108m3。虽然每百万年的散失量就相当于一个大中型气田的储量,但供气强度大,总聚气量仍大于总散失量,而成为大型煤成气田(图9-1)(郝石生,1995)。
鄂尔多斯盆地刘家庄气田因位于盆地西缘,距富煤成气凹陷相对较远,在50Ma中,扩散、散失天然气量为该气田目前储量的266倍,由于后期供气强度不足,总聚气量接近于总散失量,所聚集形成500×108m3的一个大型气田基本散失殆尽,现今气田探明储量仅1.9×108m3。
图9-1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不同地质时期供气量与散失量直方图
(据郝石生,1995)
以上实例表明,煤成气聚集成藏并被保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适时的供储关系,必要的储聚场所和有效的保存条件,总聚气量大于总散失量。其中,总聚气量大于总散失量最为关键,因为只有总聚气量大于总散失量才能形成气藏,只有总聚气量远远大于总散失量才能形成大型、特大型煤成气田。
因为只有富煤成气凹陷,才能有足够丰富的气源供给,才能确保总聚气量大于总散失量,形成大型、特大型煤成气田。对已有大型、特大型煤成气(油)田的含煤盆地(地区)的研究,这些盆地(地区)都有明确的富煤成气凹陷和强度较大的生烃中心。因此,我们多次强调大、中型煤成气(油)田形成于大中型含煤盆地,形成于盆地中的主要含煤层系,主要分布于富煤成气凹陷及其周缘地带(王庭斌,2004),表明在含煤盆地中,能否形成富煤成气凹陷,富煤成气凹陷的成烃强度、分布及其演化特点,是含煤盆地转化成为含气(油)盆地的物质基础(表9-2)。
由于煤成气的运移、聚集发生在有限的四维空间(包括时间),只有在有限的四维空间内有足够丰富的气量,并有足够的储聚空间、有效的输导系统和有效的保存条件相匹配,才能形成大型、特大型煤成气(油)田。因此,将富煤成气凹陷定义为:在含煤岩系有限的四维空间内,有较大生成煤成烃潜力,所生成的煤成气(油)被有效储聚、保存,形成具工业价值煤成气(油)田的坳(凹)陷。
表9-2 9个盆地主要煤系烃源岩与大、中型煤成气田储量统计简表
好了,今天关于“中国石油马新华毕业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中国石油马新华毕业时间”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