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帮手网

您好,欢迎访问成人高考帮手网

物理学史论文(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

2024-11-29 04:11分类: 毕业论文 阅读:

物理学史论文(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物理学史论文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1.求物理学史
2.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题目
3.物理学五次大综合是哪五次?
4.物理学史是如何加入到物理教科书的
5.物理学史
6.物理学发展史及其重要事件

物理学史论文(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图1)

求物理学史

中国物理学史》分为三编。上编,对比编,着重介绍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内容,采用与以古希腊为主的西方有关论述进行对比的方法,论证中国古人并不比西方人差,没必要“言必称希腊”,并对古代中国科技为何先进,后来又为何落后的原因进行剖析,留给今人做思考。中编,认知编,介绍经典物理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与活动,物理学人对物理科学的贡献,包括以中国人命名的物理学公式、定律、定义,重点介绍改革开放后物理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发展态势及重要成果。下编,争鸣编,介绍21世纪以来,非主流派学者提出的物理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虽尚未成熟,但体现了创新,闪现了思想之火花,希望给读者一些启迪。

书名

中国物理学史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190页

开本

16

作者

舒恒杞

更多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物理学史》是从物理学史这个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舒恒杞,1940年2月出生,湖南溆浦人。怀化学院物信系退休副教授。原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近代物理研究会师专分会理事会理事,《探索》、《北京相对论研究动态》编委。个人业绩曾被载入《溆浦名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书中,编著《电磁学》、《高能物理发展年史》等教材,主编《湖南省师专原子物理学标准化试题库》,参与“创新专业综合理科新教材”中的《物质结构》一书的编写,并获高教部“高师理科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二等奖。主要学术论文有《场是怎样传递相互作用的》《微观粒子新的分类表》《略论反物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关键》《东西方古代对电和磁现象认识的对比》等20余篇,并对大、中学生进行过20余次前沿科普专题讲座。历经二十余年的辛勤耕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多方求证,终于在古稀之年编著出《中国物理学史》。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题目

 要写好教研论文,首先要选好题目,其次要尽量多地获得这一选题的相关资料,还要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题目(教法类)

 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2、谈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3、兴趣?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

 4、物理习题隐含条件的探讨

 5、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讨

 6、高中?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总结

 7、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分析

 8、论物理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培养

 9、新的中学物理课程目标分析(择其某一项)

 10、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美育素材研究

 11、物理教学中的创造人格培养

 12、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究

 13、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14、对高考?理科综合?科目的改革的思考

 15、未来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结构之设想

 16、现行物理教学大纲及教材的有关评价

 17、对高中某一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教学研究(电磁学,光学方面)

 18、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

 19、高一物理新教材的比较与评价

 20、论非智力品质在物理学习中的形成与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题目(综述类)

 1、缠态与量子通信述评

 2、光折变材料的光信息存储研究进展

 3、纳米结构ZnO研究状况

 4、纳米尺度中的量子力学

 5、由相对论的创立看物理学的思想方法

 6、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想体系探讨

 7、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8、用麦克斯韦方程组讨论晶体双折射现象(电磁学,光学)

 9、计算半径为R的球的热传导现象(热学及统计物理学)

 10、用麦克斯韦方程组讨论晶体双折射现象(电磁学,光学)

 11、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单缝、圆孔)衍射的光强分布(光学)

 12、论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

 1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Flash/Authorware)

 14、激光全息实验的设计(光学)

 15、物理学中的美学问题探讨(物理学史)

 16、四层楼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17、简易稳压直流电源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题目(实验类)

 1、复摆实验仪的研究

 2、杨摸量实验仪研究

 3、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改进

 4、浅议氦氖激光器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全息照相实验技巧探讨

 6、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7、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讨论

 8、钢丝的切变模量与扭转角度关系的研究

 9、物理实验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10、向心力实验装置研究

 11、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装置研究

 12、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研究

 13、MATLAB在声学实验中的应用

 14、非线性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15、简易万用表的设计制作及校准

 16、体效应管负阻特性的测量研究

 17、微波光学实验研究

 18、组合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9、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微小形变实验方法的改进与研究

物理学五次大综合是哪五次?

一、第一次物理学史上的大综合,诞生了牛顿的经典力学。

将实验科学的方法引入物理学领域的正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将实验科学的方法引入物理学的研究领域这是伽利略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说,伽利略是近代物理学之父。

他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实验科学这一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创造性的用这个方法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物理学结论和原理,为牛顿进行的第一次物理学大综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二次物理学的大综合确立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通过焦耳、迈尔、亥姆霍兹、克劳修斯等一大批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导致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发现,特别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揭示了热、机械、电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二次大综合。

这次大综合不仅由第一次动力革命而来,而且还直接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

三、第三次物理学的大综合和统一电磁场理论的确立。

第三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即电磁理论的建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动力革命。电力技术的发展是在电磁学有关理论建立起来以后自觉的运用科学原理并进行科学实验的结果。

四、第四次物理学理论大综合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第四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就是由洛仑兹、彭加勒和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完成的。

在1905年爱因斯坦一共发表了五篇论文,这五篇论文应该都可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篇是《分子体积的新测定方法》使其获得了苏黎世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用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获得1921年度的诺贝尔奖;《热的分子运动所要求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阐明了分子热运动可以直接观察的可能性,加上他在1906年发表的《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从理论上解释了1827年发现的布朗运动;

《论物体的电动力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年的第五篇论文是《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导出了质能相当的关系式E=CM2(即能量等于光速和质量的平方的乘积),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利用开避了道路。

又经过8年多时间的艰苦探索于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他提出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其形式保持不变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引力场同参照系的相当的加速度在物理上完全等价”的广义等效原理,把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进一步统一起来,把物体的物理本质和时空的几何描述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的第四次大综合。

第五次物理学理论大综合与量子力学。

在普朗克量子学说的基础上,以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为先导,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和发展了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设,指出一切物质微粒都像光一样,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这样的假设被后来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根据物质波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并且创建了波动力学。与此同时,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与德国的海森堡、波恩等从另一个角度建立了微观粒子的矩阵力学。德布罗意经过证明,他建立的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完全等效,故人们称它为量子力学。

自此,人们对物理学世界的认识实现了由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飞跃,描述宏观现象的牛顿力学成了量子力学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是物理学理论的又一次大综合。

物理学史是如何加入到物理教科书的

 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方式

 在以前的物理教科书中,物理学史要么作为正文引入,要么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方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标准的提出,物理教科书中物理学史内容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明显突出了物理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新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大大增多,不同教科书有不同模块的多种栏目设置,使引入物理学史的方式也明显增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

 1、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

 如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重大科学事实的发现;重要科学规律、原理、方法的建立、应用与发展;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等。主要出现在教材正文的介绍中。

 2、作为课后阅读材料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以这种方式引入的物理学史内容居多,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设置的栏目名称有所不同,一般出现在该节的最后。例如,人教版新教材设置的栏目有“科学足迹”、“STS”等;“司南”版教材设置的栏目有“科学人物”、“专题研讨”等。

 3、作为扩展性资料插入

 该方式一般以栏目的形式插入到教科书的上下文之间,作为拓展性的资料引入。例如,人教版教科书以“科学漫步”的栏目插入正文之间;“司南”版教科书以“信息窗”的栏目插入;上海版教科书则以“历史回眸”的栏目插入,物理论文《物理学史进入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方式》。

 4、作为旁批、旁注插入

 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的物理学家语录、物理学史等内容都以这种形式引入。这种引入方式的特点是自由灵活、可以独立插入相关的位置,对与教科书正文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5、在物理绪言课中引入

 新教材的绪言课都比较重视物理学史的引入,阐述物理学发展史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整个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阐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与科技进步的紧密关系,领悟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等。新教科书不但在高一必修课开设绪言课,而且在高二、高三的物理选修课中也开设了绪言课,增加了物理学史内容的引入机会。

 6、提供物理学史的网址

 一些新教材比较重视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在适当位置提供了一些相关物理学史的网址,并做好网站资源的配套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拓宽了物理学史教育的渠道。

 事实上,教科书引入物理学史知识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使物理学史可以融入到教科书的众多栏目之中。比如可以将物理学史内容融入到“作为课内例题和课后习题”、“思考与讨论”、“想一想”、“课题研究”、“作为科技活动素材”等栏目中,使教科书与物理学史知识的融合更加自然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物理学史

我只能说个大概 我也是从老师中听到的一点

2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安培就是 其实在安培在发现电能产生磁之前已经有人做过试验 而安培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多加了几圈线圈 还有牛顿 苹果坠地事件

3发现的最大困难在于摆脱一些传统的观念

普朗克 : 提出能量量子化

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虽然瑞利、金斯(1877—1946)和维恩(1864—1928)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式,企图弄清黑体辐射的规律,但是和实验相比,瑞利-金斯公式只在低频范围符合,而维恩公式只在高频范围符合。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导出了一个和实验相符的公式。他于1900年10月下旬在《德国物理学会通报》上发表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题目是《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第一次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普朗克作了《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激动地阐述了自己最惊人的发现。他说,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数值ε=hν。其中h,普朗克当时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它标志着物理学从“经典幼虫”变成“现代蝴蝶”。

还有波尔 轨道量子化 。。。。。

物理学发展史及其重要事件

经典物理学发展史

古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已经在流体静力学和固体的平衡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当时将这些归入应用数学,并没有将他的成果特别是他的精确实验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方法汲入物理学中。从希腊、罗马到漫长的中世纪,自然哲学始终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统天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和伽利略不顾宗教的迫害,向旧传统挑战,其中伽利略把物理理论和定律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和科学的论证上,因此被尊称为物理学或科学之父。

伽利略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力学而言,他以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将在另一斜面上升到同一高度,推论出如另一斜面的倾角极小,为达到同一高度,物体将以匀速运动趋于无限远,从而得出如无外力作用,物体将运动不息的结论 。他精确地测定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一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下滑,并推论出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及其运动方程,驳倒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比轻物快的结论,并综合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地面方向的匀加速运动得出抛物线轨迹和45°的最大射程角,伽利略还分析“地常动移而人不知”,提出著名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中国的成书于1800年前的《尚书考灵曜》有类似结论)。但他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分析仍是错误的。全面、正确地概括力和运动关系的是牛顿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还把地面上的重力外推到月球和整个太阳系,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以上述的四条定律并运用他创造的“流数法”(即今微积分初步),解决了太阳系中的二体问题,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从理论上解决了地球上的潮汐问题。史称牛顿是第一个综合天上和地上的机械运动并取得伟大成就的物理学家。与此同时,几何光学也有很大发展,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先后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望远镜作很大的改进。

法国在大革命的前后,人才辈出,以P.S.M.拉普拉斯为首的法国科学家(史称拉普拉斯学派)将牛顿的力学理论发扬光大,把偏微分方程运用于天体力学,求出了太阳系内三体和多体问题的近似解,初步探讨并解决了太阳系的起源和稳定性问题,使天体力学达到相当完善的境界。在牛顿和拉普拉斯的太阳系内,主宰天体运动的已经不是造物主,而是万有引力,难怪拿破仑在听完拉普拉斯的太阳系介绍后就问 :你把上帝放在什么地位?无神论者拉普拉斯则直率地回答 :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拉普拉斯学派还将力学规律广泛用于刚体、流体和固体,加上W.R.哈密顿、G.G.斯托克斯等的共同努力,完善了分析力学,把经典力学推进到更高阶段。该学派还将各种物理现象如热、光、电、磁甚至化学作用都归于粒子间的吸引和排斥,例如用光子受物质的排斥解释反射,光微粒受物质的吸引解释折射和衍射,用光子具有不同的外形以解释偏振,以及用热质粒子相互排斥来解释热膨胀、蒸发等等,都一度取得成功,从而使机械的唯物世界观统治了数十年。正当这学派声势煊赫、如日中天时,受到英国物理学家T.杨和这个学派的后院法兰西科学院及科学界的挑战,J.B.V.傅里叶从热传导方面,T.杨、D.F.J.阿拉戈、A.-J.菲涅耳从光学方面,特别是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见光的二象性)的论争在物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为了驳倒微粒说,年轻的土木工程师菲涅耳在阿拉戈的支持下,制成了多种后以他的姓命名的干涉和衍射设备,并将光波的干涉性引入惠更斯的波阵面在介质中传播的理论 ,形成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还大胆地提出光是横波的假设,并用以研究各种光的偏振及偏振光的干涉,他创造了“菲涅耳波带”法,完满地说明了球面波的衍射,并假设光是以太的机械横波解决了光在不同介质界面上反射、折射的强度和偏振问题,从而完成了经典的波动光学理论。菲涅耳还提出地球自转使表面上的部分以太漂移的假设并给出曳引系数。也在阿拉戈的支持下,J.B.L.傅科和A.H.L.菲佐测定光速在水中确比空气中为小,从而确定了波动说的胜利,史称这个实验为光的判决性实验。此后,光的波动说及以太论统治了19世纪的后半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如法拉第、麦克斯韦、开尔文等都对以太论坚信不疑。另一方面,利用干涉仪内干涉条纹的移动,可以精确地测定长度、速度、曲率的极微细的变化;利用棱镜和衍射光栅产生的光谱,可以确定地上和天上的物质的成分及原子内部的变化。因此这些光学仪器已成为物理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手段。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热学的发展 ,18世纪60年代在 J.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同时,他的挚友J.布莱克区分了温度和热量,建立了比热容和潜热概念,发展了量温学和量热学,所形成的热质说和热质守恒概念统治了80多年。在此期间,尽管发现了气体定律,度量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和各类潜热 ,但对蒸汽机的改进帮助不大,蒸汽机始终以很低的效率运行。1755年法国科学院坚定地否决了永动机 。1807年T.杨以“能”代替莱布尼兹的“活力” ,1826年 J. V. 彭赛列创造了“功”这个词。1798年和1799年,朗福德和H.戴维分析了摩擦生热,向热质说挑战;J.P.焦耳从 19 世纪 40 年代起到1878年,花了近40年时间,用电热和机械功等各种方法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 ;生理学家 J.R.迈尔和H.von亥姆霍兹 ,更从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生物能和热的转换,全面地说明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会消失,确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此前后,1824年,S.卡诺根据他对蒸汽机效率的调查,据热质说推导出理想热机效率由热源和冷却源的温度确定的定律。文章发表后并未引起注意。后经R.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分别提出两种表述后,才确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还引入新的态函数熵;以后,焓、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 等态函数相继引入 ,开创了物理 化学 中的重要分支——热化学。热力学指明了发明新热机、提高热机效率等的方向,开创了热工学;而且在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 、冶金学等方面也有广泛的指向和推动作用。这些使物理化学开创人之一W.奥斯特瓦尔德曾一度否认原子和分子的存在 ,而宣扬“唯能论”,视能量为世界的最终存在 。但另一方面,J.C.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率(见麦克斯韦分布)和L.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定理把热学和力学综合起来,并将概率规律引入物理学,用以研究大量分子的运动,创建了气体分子动力论(现称气体动理论),确立了气体的压强、内能、比热容等的统计性质,得到了与热力学协调一致的结论。玻耳兹曼还进一步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统计规律,把熵同状态的概率联系起来,建立了统计热力学。任何实际物理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能量的转换和热量的传递,热力学定律就成为综合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经过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这些定律仍然成立。而且平衡和不平衡、可逆和不可逆、有序和无序乃至涨落和混沌等概念,已经从有关的自然科学分支中移植到社会科学中。

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 ,电和磁始终认为 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尽管1600年W.吉伯发表《论磁性》,对磁和地磁现象有较深入的分析 ,1747 年B.富兰克林提出电的单流质理论,阐明了正电和负电,但电学和磁学的发展是缓慢,1800年A.伏打发明伏打电堆,人类才有能长期供电的电源 ,电开始用于通信 ;但要使用一个电弧灯 ,就需联接2千个伏打电池,所以电的应用并不普及。1920年H.C.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开始了电和磁的综合,电磁学就迅猛发展,几个月内 ,通过实验A.-M.安培建立平行电流间的安培定律 ,并提出磁分子学说 ,J.-B.毕奥和F.萨伐尔建立载流导线对磁极的作用力(后称毕-萨-拉定律),阿拉戈发明电磁铁并发现磁阻尼效应,这些成就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1831年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磁的变化在闭合回路中产生了电流,完成了电和磁的综合,并使人类获得新的电源。1867年W.von 西门子发明自激发电机 ,又用变压器完成长距离输电,这些基于电磁感应的设备,改变了世界面貌,创建了新的学科——电工学和电机工程。法拉第还把场的概念引入电磁学;1864年麦克斯韦进一步把场的概念数学化,提出位移电流和有旋电场等假设,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完善了电磁理论,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但他的成就并没有即时被理解,直到H.R.赫兹完成这组方程的微分形式,并用实验证明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 、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并使人类掌握了最快速的传递各种信息的工具 ,开创了电子学这门新学科。

直到19世纪后半叶 ,电荷的本质是什么 ,仍没有搞清楚,盛极一时的以太论,认为电荷不过是以太海洋中的涡元。H.A.洛伦兹首先把光的电磁理论与物质的分子论结合起来 ,认为分子是带电的谐振子 ,1892年起 ,他陆续发表“电子论”的文章 ,认为1859年 J.普吕克尔发现的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束;1895年提出洛伦兹力公式,它和麦克斯韦方程相结合,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并用电子论解释了正常色散、反常色散(见光的色散)和塞曼效应。1897年J.J.汤姆孙对不同稀薄气体、不同材料电极制成的阴极射线管施加电场和磁场,精确测定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有同一的荷质比 ,为电子论提供了确切的实验根据。电子就成了最先发现的亚原子粒子 。1895年W.K.伦琴发现X射线,延伸了电磁波谱 ,它对物质的强穿透力,使它很快就成为诊断疾病和发现金属内部缺陷的工具 。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和镭,但这些发现一时尚未引起物理学界的广泛注意

20世纪的物理学 到19世纪末期 ,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满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19世纪最后一个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动力理论确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理论。”前者指的是以太漂移和迈克耳孙 - 莫雷测量地球对(绝对静止的)以太速度的实验,后者指用能量均分原理不能解释黑体辐射谱和低温下固体的比热。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1905 年 A. 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电动力学应用于动体的不对称(后称为电动力学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不协调),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即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的相对论。他从真空光速不变性出发,即在一切惯性系中,运动光源所射出的光的速度都是同一值,推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和动系中尺缩 、钟慢的结论 ,完满地解释了洛伦兹为说明迈克耳孙 -莫雷实验提出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从而完成了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综合。另一方面,狭义相对论还否定了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提出统一的相对的时空观构成了四度时空;并彻底否定以太的存在,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的哲学基础,而把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提高到新的阶段,适用于一切动体的力学和电磁学现象。但在动体或动系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时,相对论力学就和经典力学相一致了。经典力学中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在相对论中也有新的定义,所导出的质能关系为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准备。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广义相对论,把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认为引力场同具有相当加速度的非惯性系在物理上是完全等价的,而且在引力场中时空是弯曲的,其曲率取决于引力场的强度,革新了宇宙空间都是平直的欧几里得空间的旧概念。但对于范围和强度都不很大的引力场如地球引力场,可以完全不考虑空间的曲率,而对引力场较强的空间如太阳等恒星的周围和范围很大的空间如整个可观测的宇宙空间 ,就必须考虑空间曲率。因此广义相对论解释了用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一些天文现象,如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光线的引力偏析等。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宇宙学已成为天文学的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另一方面 ,1900年 M.普朗克提出了符合全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首次提出物理量的不连续性。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光量子假设,以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了光电效应;1906年又发表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1913年N.玻尔(见玻尔父子)发表玻尔氢原子理论,用量子概念准确地地计算出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公式,并预言氢原子存在其他线光谱,后获证实。1918年玻尔又提出对应原理,建立了经典理论通向量子理论的桥梁;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预言电子束的衍射作用;1925年W.泡利发表泡利不相容原理,W.K.海森伯在M.玻恩和数学家E.P.约旦的帮助下创立矩阵力学 ,P.A.M.狄拉克提出非对易代数理论 ;1926 年

E.薛定谔根据波粒二象性发表波动力学的一系列论文,建立了波函数,并证明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是等价的,遂即统称为量子力学 。同年6月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表明单个粒子所遵循的是统计性规律而非经典的确定性规律;1927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性关系;1928年发表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奠定了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的基础。由于一切微观粒子的运动都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因此它成了研究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从而发展了量子化学这个化学新分支。

差不多同时,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粒子系统的量子统计法也发展起来了 ,包括1924年建立的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和1926年建立的费米-狄拉克分布 ,它们分别适应于自旋为整数和半整数的粒子系统。稍后,量子场论也逐渐发展起来了 。1927年 ,狄拉克首先提出将电磁场作为一个具有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进行量子化的方案,以处理原子中光的自发辐射和吸收问题。1929年海森伯和泡利建立了量子场论的普遍形式,奠定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通过重正化解决了发散困难,并计算各阶的辐射修正,所得的电子磁矩数值与实验值只相差2.5×10-10 ,其准确度在物理学中是空前的 。量子场论还正向统一场论的方向发展,即把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统一在一个规范理论中,已取得若干成就的有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和大统一理论等。

“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也同样遵循这一标准。一切假说都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必须经受住实验的验证。但物理学也是思辨性很强的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麦克斯韦方程乃至相对论、量子力学,无不带有强烈的、科学的思辨性。有些科学家例如在19世纪中主编《物理学与化学》杂志的J.C.波根多夫曾经想把思辨性逐出物理学,先后两次以具有思辨性内容为由,拒绝刊登迈尔和亥姆霍兹的论能量守恒的文章,终为后世所诟病。要发现隐藏在实验事实后面的规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多少物理学家关注θ-τ之谜 ,唯有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经过缜密的思辨,检查大量文献,发现谜后隐藏着未经实验鉴定的弱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的假设。而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大综合都促使物理学本身和有关学科的很大发展,而每一次综合既以建立在大量精确的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也有深刻的思辨内容。因此一般的物理工作者和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应用和传授物理知识,也应从物理学的整个体系出发,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规律。

应用 物理学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各部门的一门科学 ,有人曾经说过,优秀的工程师应是一位好物理学家。物理学某些方面的发展,确实是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推动的。在前几个世纪中,卡诺因提高蒸汽机的效率而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阿贝为了改进显微镜而建立光学系统理论,开尔文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大西洋电缆发明了许多灵敏电学仪器;在20世纪内,核物理学、电子学和半导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乃至超声学、水声学、建筑声学、噪声研究等的迅速发展,显然和生产 、生活的需要有关。因此,大力开展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许多推动社会进步,大大促进生产的物理学成就却肇始于基本理论的探求,例如:法拉第从电的磁效应得到启发而研究磁的电效应,促进电的时代的诞生;麦克斯韦为了完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带来了电子学世纪;X射线、放射性乃至电子 、中子的发现 ,都来自对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研究。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考虑,尤应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为使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前列,基础理论研究是绝不能忽视的。

展望 21世纪的前夕 ,科学家将从本学科出发考虑百年前景。物理学是否将如前两三个世纪那样,处于领先地位,会有一番争议,但不会再有一位科学家像开尔文那样,断言物理学已接近发展的终端了。能源和矿藏的日渐匮乏,环境的日渐恶化,向物理学提出解决新能源、新的材料加工、新的测试手段的物理原理和技术。对粒子的深层次探索,解决物质的最基本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将为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这需要有新的粒子加速原理,更高能量的加速器和更灵敏、更可靠的探测器。实现受控热核聚变,需要综合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超导物理、表面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知识,以解决有关的一系列理论技术问题。总之,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物理学也将无限延伸。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物理学史论文”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物流论文网(物流论文网站)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成人高考帮手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