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毕业论文总结(狂犬病论文2000字)
狂犬病毕业论文总结(狂犬病论文2000字)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狂犬病毕业论文总结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1.关于吸血鬼方面的论文2.1000日元封面上的人物叫什么
3.路易斯·巴斯德的生平
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5.陈焕春的成就荣誉
关于吸血鬼方面的论文
起源 吸血鬼-德古拉
吸血鬼传说起源于人类对血的崇拜和恐惧。 一方面血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 而另一点上他们又把血认为是灾难不祥的标记。 “我对以色列的孩子说,你们不可吃任何活物的血,因为那就是它们的生命,否则你们就会受到惩罚!〃 (摩西律法,《旧约·利未记》)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难以确定,但一般来说有以下论点: 该隐,因为杀死自己的兄弟亚伯而受到耶和华的惩罚,变为永生不死的嗜血怪物,也就是吸血鬼的祖先。 注意:很多人都认为德库拉是吸血鬼的始祖,其实不是,德古拉只是十九世纪末期一位欧洲的作家笔下的小说人物,而并非来自真正意义上的吸血鬼传说。 吸血鬼特征则起源于狂犬病,或是一种名为卟啉病的疾病,因为病人的行为举止经常令人联想到吸血鬼,同时卟啉病人的外观也会发生变化(如口鼻等处坏死等等)。细节后文详述。
1000日元封面上的人物叫什么
夏目漱石
夏日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
(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夏日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生平
本名夏日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日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日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日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00年,夏日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日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镰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但镜子后来因歇斯底里而企图自杀,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阴影。留学时期,夏日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日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日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
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门》付梓不久,赶上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
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主要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1907年
三四郎——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1915年
明暗——1916年,遗作
作品集
漾虚集——1906年
梦十夜——短篇作品集
长篇小说
《我是猫》确立了夏目漱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平庸无聊,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挞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及帮凶的势利、粗鄙、凶残的本性。小说构思奇巧 ,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哥儿》的素材,取自作家离京去外地任教的坎坷经历,叙述了一个憨厚、单纯,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哥儿在一所乡村中学四处碰壁、饱受委屈的遭遇。小说语言机智幽默,描写手法夸张滑稽,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旅宿》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一次尝试。描写一个青年画家到大自然中寻找远离现实、超越社会的纯粹美的世界的故事。
《三四郎》写一位乡下青年小川三四郎来到东京,受到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不知所措的窘态。《其后》继续《三四郎》爱情悲剧的主题。小说塑造了代助这个具有叛逆意识却又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形象,谴责了违背自然感情的所谓侠义、道德,流露出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门》是三部曲爱情悲剧的终结。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的女友阿米相爱结合,招致社会唾弃。他们隐居在不见阳光的房子里,一方面品尝着真诚相契的甜蜜,一方面体味着负疚于人的苦涩,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这是一部自由真挚的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人性悲剧,也是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心灵写照。
《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侧重刻画知识分子多疑、厌世的心理。集中体现作者后期创作思想的是《明暗》。小说以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津田和阿延夫妇之间的微妙关系,暴露人们自私自利、苦闷无望的心态,告诫人们去掉私心,顺应天意。
夏目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
电视剧中的复活
06年5月东京TBS放送的《我是主妇》中,夏目漱石通过现代的电视剧演绎而复活了。通过这40集电视剧,多多少少了解到了这位文豪的点滴和性格及其生平作品。
《我是主妇》的介绍:一名十分普通的家庭主妇。这位家庭主妇的丈夫崇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辞去现有的工作,绿就是这位家庭主妇,因为过于专注算计日后开销,引来了作为守护神千元旧钞的夏目漱石附身。自此,以明治时代声誉极高的文豪自居,称呼自己为“吾辈”的外表看上去是个普通家庭主妇,但内在却是一个不打折扣的大文豪,为了家庭生计,而努力的一个主妇嘻嘻闹闹的生活从此开始。
路易斯·巴斯德的生平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9.2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的重大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
巴斯德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痕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彦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的产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人们以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并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
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被视为细菌学之祖。 1840年8月,他中学毕业,10月被聘为布山松中学的助教。他边任教边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当时法国有两座大名鼎鼎的学校,那就是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和高等理工科学校。1843年8月,巴斯德考入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化学和物理的教学法。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他都要用实验来验证。他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因此被称为“实验室的蛀虫”。1846年,23岁的巴斯德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并通过了物理教授资格考试。考官发现他有教授化学和物理的能力,甚至还说:「这届毕业生中只有巴斯德有教育上的才华。」他很快就收到图尔农中学(le Lycée de Tournon)物理教师的约聘书。但他想在巴黎作科学研究。于是他尽可能拖延赴职时间,计划在高等师范学校多待一年,并写信给巴黎中央理工学院(l’É;cole centrale)的创办人之一杜玛(Jean-Baptiste Dumas),寻求在巴黎任教职的机会。杜玛终究没有帮助巴斯德。不过这件事被巴莱(Antoine Jérô;me Balard,1802-1876)知道了。巴莱年轻时发现溴元素,名气很大,他决定帮助巴斯德留在巴黎。就这样,巴斯德在二十六岁那年,进入巴莱的实验室一方面当助手,一方面成为博士班研究生,也暂时不用去图尔农中学担任物理教师。
巴莱认为自己的研究生涯已告一段落,想把所有的精神放在学生上,也给予他的学生很大的自由,任凭他们选择学习的方法和方向。他注重学生的原创力和想象力,不希望他们使用既有的实验器材,如果他们必须使用器材,只能自行设计。为了待在巴莱的实验室,巴斯德欣然接受这个特别的要求。一年以后(1847),巴斯德论文获通过,巴斯德取得理学博士学位。他陆续担任过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授工作。 巴斯德在巴莱的实验室确认自己想成为化学家。1848年,当时晶体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巴斯德也很有兴趣,认为晶体的研究是“有用的科学”。
巴斯德喜欢酒,他注意到制酒时酒石酸的晶体会在酦酵过程中沉积,于是选择酒石酸盐当研究题材。其实在酦酵桶槽沉积的不只酒石酸,还有在当时被称为“类酒石酸”。这时酒石酸和类酒石酸的分子式已被定出,成分是相同的!但酒石酸溶液和类酒石酸溶液特性大不相同,“极化光”通过酒石酸溶液时会产生右旋光,通过类酒石酸溶液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为什么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会有截然不同的光学特性?很多化学家都研究不出来,巴斯德想:研究不出来,其中一定有被大家忽略的地方。
巴斯德决定运用他化学和物理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直觉认为它们结晶的结构有可能不同,然后用镊子慢慢挑出酒石酸盐类结晶。细心的观察结果发现:酒石酸盐类结晶有一面较长,不是完全对称的,也因此通过酒石酸溶液的极化光会产生右旋现象。
巴斯德接着假设:类酒石酸盐类晶体应该是对称的,也因此通过类酒石酸溶液的极化光才不会改变。然而当他将类酒石酸盐类结晶挑出来观察,却吓了一大跳!类酒石酸盐类结晶和酒石酸盐类结晶一样,都有一个较长的、不对称的晶面。
原以为解开谜底的巴斯德再次陷入困惑之中。为什么酒石酸盐类结晶和类酒石酸盐类结晶都有不对称的晶面,但前者有光学活性,后者却没有?他想了想,只能更大胆地假设:某些结晶较长的晶面在左边,某些结晶较长的晶面在右边,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为什么类酒石酸盐类结晶具有不对称的晶面,却没有光学活性。
想到这里,巴斯德兴奋地重新检视类酒石酸盐类结晶。果然!他发现类酒石酸盐类结晶有二种,其中有些晶体较长的晶面在左边,另外一些则在右边,就像左手和右手。当他把所有较长的晶面在左边的晶体挑出、溶解,然后将溶液通过极化光,即产生左旋现象;而若将所有较长的晶面在右边的晶体挑出、溶解,然后将溶液通过极化光后,即产生右旋现象。换句话说,类酒石酸溶液不具有光学活性,是因为它是二种晶体的混合物,它同时具有左旋和右旋的光学特性,互相消弭所致。
巴斯德以他极其细心的观察力,小心实验、大胆假设,发现酒石酸盐、类酒石酸盐的晶体结构不同后,谨慎的毕欧知道巴斯德的实验后,决定亲自重复这个实验。当他最终获得相同的结论,激动地对巴斯德说:“亲爱的孩子,我这一生热爱科学,这个结果撼动了我的心。”从此,毕欧屡屡给予巴斯德实验上的建议,也成为他重要的良师挚友。 按当时的规定,高等师范的毕业生必须要在中学教一次书。1848年11月,巴斯德心怀远离研究工作的遗憾,赴第戎莱西(Dijon lycée)的中学当老师。他的导师巴拉尔和皮欧同教育部交涉,不久巴斯德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的副教授。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巴斯德见到了教务长的女儿玛丽.罗兰(MarieLaurent:图3)。他对玛丽一见倾心。1849年5月29日,巴斯德和玛丽结婚。玛丽很理解丈夫对工作的兴趣,全心操持家务,帮助丈夫,他们有五个孩子,三个孩子死于伤寒,可能是这个原因驱使巴斯德致力于治病救人。婚后,巴斯德重又投入对结晶化学的所究。
1854年9月,巴斯德被任命为新创立的里尔大学化学教授兼总务长(the Lille Faculty of Sciences)。在职时,里尔地方的葡萄酒酿酒业到大学找他,请他替他们找出葡萄酒片变酸的原因。 当时,法国的啤酒、葡萄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葡萄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不敢闻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56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寻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葡萄酒变酸。
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葡萄酒里繁殖,使葡萄酒 “变酸”。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即杀死这乳酸杆菌,而又不把葡萄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杀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自然发生论的否定
巴斯德研究了发酵现象,发现了酵母菌、乳酸菌。这是以前的人不知道的,但这些小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古老的传说:破布可闷出小老鼠、腐草生萤的传说,说明许多生命是自然产生的。1859年自然发生论终于被巴斯德推翻了,原来在有些“生物是否自然发生”争辩的时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了,这给巴斯德一个重要的启示,生命是逐渐进化的,现代的生物是以前的生物演变来的。那么古代的这些传说可能有问题?他一方面想着,一方面着手实验。他取出二种瓶子(曲颈瓶、直颈瓶),里面放着肉汁,在分别用火加热,将肉汁及瓶子杀菌,结果放在曲颈瓶里煮过的肉汁,由于不再和空气中的细菌接触,结果肉汁经过4年,还没有腐败(图4),另一放在直颈瓶的肉汁,很快就变坏了,这些都可以解释万物都不是自然会发生的,即使细菌亦如此。巴斯德的实验与见解,很快得到大众的信服。也因为巴斯德的这个发现,人们才知道伤口的腐烂和疾病的传染,都是细菌在作怪。消毒与预防的方法就在医界盛行起来
1862年,巴斯德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使他成为院士是恩师皮欧长期以来的愿望。巴斯德正式成为科学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巴斯德夫人手捧鲜花,来到皮欧墓前,献花默祷,向长眠于地下的恩师报告喜讯。巴斯德高温灭菌法,没有申请专利,而把它公开了。利用研究结果获利是学者的耻辱,这种信念,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就在取得一次次成功的同时,在1859年到1865内,他失去四位亲人:父亲和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令他悲痛欲绝。但好消息传来,1867年5月,在“万国博览会”中他在巴斯德高温灭菌法的成就,获得杰出奖,也被聘为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的化学教授。 1860年代,欧洲大陆的蚕卵都感染了疾病。法国的蚕丝业亦同遭厄运。全国三千六百个市长、议长、及养蚕者上书上议院求助,因而成立了一个研究蚕病的委员会。巴斯德的老师杜马(J. B. Dumas)担任委员会主席,杜马马上挑选巴斯德去迎战这个棘手的问题。巴斯德自认为对蚕一无所知,甚至连蚕的形态也不清楚,不肯贸然接受老师的差使。但当他想到法国每年因蚕病要损失1亿法郎时,他答应了。1865年7月,巴斯德抵达阿拉斯(Alais;养蚕重镇),亲身参与蚕病的研究。
病蚕的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法国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死了。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茧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到桑蚕和桑叶,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的桑叶必须毁掉,必须用健康的桑蚕从头做起。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染性,他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
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细菌性软化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道里,使整条蚕发黑死,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化蚁蚕。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1870年普法战争开打,法国战败投降。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暴行,巴斯德愤慨地将德国波昂大学颁发给他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退还,以示抗议。战争毁坏了城市、学校,家乡也给德国占领了。他想,他还能做什么?这时意大利愿意给他一栋住宅,一个实验室和丰富的薪酬,请他到意大利研究,但却被巴斯德拒绝,他觉得国家在受难中,不能因为个人生活的舒适,便离开苦难的故乡。
当时法国的啤酒比不上德国,他携家去法国南部的库列尔蒙,在那里的啤酒厂,从事啤酒防腐研究。他决心使法国啤酒超过德国啤酒,因此他从啤酒的酵母菌开始研究。他发现啤酒里如果参杂有其他细菌,就会使啤酒变坏。原因找出后,法国的啤酒就做得比德国的啤酒好。
巴斯德试图探讨一个医学奥秘:人和动物的某些疾病,是否也有微生物参与。这1873年,他50岁,被选为医学科学院的院士(the Academie de Medicine)。当时的医学很落后,施行的外科手术,患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医生格兰怀疑伤口化脓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有关。他邀请巴斯德一同研究。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传染病和化脓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议将外科手术器具放在火焰上烧灼,以杀灭微生物。但当时大多数医生仍不承认巴斯德的学说。
巴斯德因对蚕病和酵母菌的研究而获国民议会的国民奖,1876年9月,他代表法国出席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养蚕大会,巴斯德的理论与实验,得到大会的一致肯定。回国后,他拖着不太灵便的病体,又开始对炭疽病的研究。 炭疽病主要是对牛、羊牲畜的感染,偶而人类也会感染,特别有95%会遭受到皮肤性炭疽病,此时感染的伤口上会呈现1-3公分直径的无痛溃疡,中央有黑色坏死的焦痂,故称炭疽病。1877年,法国东部炭疽病蔓延。巴斯德这时是索邦大学教授,他在调查鸡霍乱时,偶然发现与空气接触的旧培养菌的毒性会变弱。根据他的经验,这种菌可能有免疫作用,可解决法国正在流行的炭疽病。
他于是在得炭疽病病已死亡的动物身上,抽出这种细菌,且在试管培养这些细菌,使它们的毒性减得很弱。他尝试着把这些毒性减弱的细菌注射到健康动物的身上。然后过些时候,又把毒性强的细菌注射到同一只动物身上,结果发现,这只动物居然没有得病。而跟这只动物同在一群的其他动物,却有不少得了炭疽病死亡。这证明注射过的那只动物得到了抵抗这种疾病的能力。
到这个时候,很多人还不相信牛、羊注射毒性弱的炭疽病菌,就是不会得炭疽病这件事。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巴斯德举行一次公开实验,对象是50只健康的羊,他把弱的炭疽病菌注射到25只羊体内,2周后又将强的炭疽病菌注射到全部的50只羊体内。他向大家预测说:“起初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25只羊,不会生病,但另外那25只先前没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会死掉。”2天以后,一群人聚在草原观看实验结果,结果有25只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只羊死了。巴斯德发明了预防注射的方法,成功的打败炭疽病。
1881年,他因为这个贡献,得到杰出十字奖章。
1881年8月,巴斯德在国际医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鸡霍乱相炭疽疫苗的报告。与会代表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这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衷心的敬意。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国研究院院士(Academie Francaise),当选研究院院士是学者的最高荣誉。 狂犬病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人和家畜被病犬咬伤之后,也会患狂犬病。它每年要夺走数以百计法国人的生命,当时没有疫苗,也没有免疫球蛋白,对付狂犬病,人们只能使用烧红的铁棍,19世纪的欧洲人相信,火焰与高温可以净化任一切事物,包括肉眼所看不见的细菌。当时只要是被动物咬伤的人们,都会被村庄中的壮汉们强压至打铁铺,请铁匠用烧红的铁棍去烙烫伤口,想藉此“烧”死看不见的病原,但如此原始、残酷的作法,并没有办法治疗狂犬病,常常只是加速死亡的来临。
1880年底,一位兽医带着两只病犬来拜访巴斯德,请求帮助。能不能制成狂犬疫苗呢?
巴斯德和助理们,冒着危险采集狂犬的唾液,然后注射到健康犬只的脑中,健康的犬只果然马上发病死亡,历经过数次的动物实验,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他发现,没有经过干燥的脊髓,是极为致命的,如果将脊髓研磨后将其和蒸馏水混合,注入健康的犬只体内,狗必死无疑;相反的,将干燥后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上,却都神奇的活了下来。巴斯德于是推断干燥后脊髓的病毒已经死了,至少已经非常微弱。因此他把干燥的脊髓组织磨碎加水制成疫苗,注射到犬只脑中,再让打过疫苗的狗,接触致命的病毒。经过反复实验后,接种疫苗的狗,即使脑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会发病了!巴斯德高兴的宣布狂犬疫苗研发成功!
1885年,一位几乎绝望的母亲,带着被狂犬咬伤的9岁小男孩约瑟芬(Joseph Meister),来到了巴斯德实验室门口,哀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为了不眼睁睁看着男童死去,天人交战的巴斯德,决定为约瑟芬打下人类的第一针,这时距离约瑟芬被狗咬伤已经四、五天了;巴斯德在1 0天中连续给少年注射了十几针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焦虑的巴斯德彻夜不眠的等待,5天、10天、1个月过去了,少年健朗如常,终于安然返回家乡。消息传开,国内外络绎不绝的患者蜂拥而至。巴斯德和助手日夜忙碌。长年的过度工作,严重损害巴斯德的健康(图5)。 1887年10月23日上午,他脑溢血又发作了,倒在写字台上,舌头麻痹,说不出话来。1888年,“巴斯德研究所”竣工,法国总统和各界人士都出席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望着宽敞的实验室和良好的设备,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能言语的巴斯德感到莫大的喜悦。
巴斯德70岁生日,法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巴黎索邦大学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约瑟夫·李士德上前向巴斯德道贺,巴斯德由法国总统掺扶。巴斯德从热烈的人群中走向主席台,受到人们的敬仰,大会送给他一枚纪念章,上面刻着:“纪念巴斯德70岁生日,一个感谢你的法兰西,一个感谢你的人类。” 1895年9月28日,也就是他72岁时,他在亲友及学生的环绕中在维伦纽夫.勒伊丹(Villeneuve L’Etang)去世。
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科学世界是由他主宰,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在他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往前冲的,现在他已经与世长眠,他的精神、遗留的知识和造福人群,永存在人间。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在学科建设、学术队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博导,校长,首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川农学院兽医专业1977级学士,预防兽医学专业1981级硕士。1987年10月至1990年3月公派联邦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留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全国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副主编,省农业生物技术分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畜禽传染病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研究工作。现主持省“十一五”攻关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多项研究。编写专著和教材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全国10名)。培养和指导博(硕)士研究生58名,已毕业42人。 博导,首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9年四川大学毕业,现任“四川省动物医学生物技术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专委会、病毒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1984-1986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后多次访美进行合作研究。1986年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成果“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SA215株)”成为我国第一个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并成功研究了“猪瘟伪狂犬病重组病毒活疫苗”。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专著(教材)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数篇被SCI检索),已招收和培养硕(博)士63人。 博士,博导,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1990年获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动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鱼病研究会委员、农业部新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省鱼病研究会主任。2002年遴选为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水生动物疾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首次报道了“斑点叉尾鮰传染性肠套叠症”,发现其病原为嗜麦芽寡氧单胞菌,并对其致病机制和免疫防治进行了研究,主持的水生动物疾病研究中心被农业部渔业局指定为斑点叉尾鮰急性暴发流行性病病原的主要检测单位。先后承担部(省)级科研项目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副)编专著(教材)7部。已招生、培养硕(博)士37名,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博士,博导,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川农学院兽医专业1977级学士,预防兽医学专业1981级硕士。现任中国农业部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副秘书长、动物传染病分会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1992年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2000年获四川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当选中国***十六大代表、2003年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主持国家863、国家攻关课题、部省级科研项目16项。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主编专著、副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协编全国高校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2篇。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8人,博士生5人。 博士,博导,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1999)和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
1985年本科毕业到基层兽医站工作,1990年四川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硕士毕业,1999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任教授,2000年任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4年任“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四川省重中之重建设的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的负责人。
1996年获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1997年入选为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科技学科带头人";1999-2000年美国IOWA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常务理事等,为《病毒学报》等刊物编委。
20年来一直从事水禽(鸭、鹅)传染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重大项目30余项,其中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鸭瘟病毒通用载体系统构建及对人工合成禽流感H5N1亚型HA基因表达》、国家“十五”攻关《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无公害系列药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2004BA901A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鸭瘟病毒基因组学及其编码结构蛋白组功能》(NCET-04-0906)、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鸭瘟病毒重要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解析和应用研究》(706050)、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活疫苗中试和产业化示范》(2006GB2F000249 )等7项。
主持(研)水禽方面的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主持项目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2个《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活疫苗》(农医药便函[2004]186号)和《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批件号:200712),系列成果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使用,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在长期从事水禽传染病的研究中发现了两种新病(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1994年;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2003年)和4个新血清型(22、23、24、25)鸭疫里默氏杆菌,在《Avian Diseases》、《World Journal of Gastrogenterology》、《病毒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等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39篇,被SCI/EI收录10篇;主编(副主编)国家教材(专著)6部。在学术界有良好影响。 博士,博导,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82年本科毕业,1985年获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兽医病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兽医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兼西南区兽医病理学分会副理事长。1987年在美国访问学习。长期从事动物营养代谢疾病与中毒病发病机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省重大科技项目13项,先后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副)编专著(教材)4部,在《Avian Pathology》、《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畜牧兽医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培养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博士,博导,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本科毕业,1990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于1993年获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 2002年获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任教授,2003年任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遴选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带头人,1999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02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省重大科技项目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主(副)编专著(教材)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培养和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7名。
陈焕春的成就荣誉
在动物流感、动物结核、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等重大人畜共患病,以及猪伪狂犬、猪兰耳病等新发重大动物疫病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用于生产实际,产生了经济与社会效益。
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爆发流行,分离鉴定了猪伪狂犬病毒,研制了各种诊断方法;系统阐述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五大临床表现形式;研制了疫苗,提出了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于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克隆测序了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两个全基因组序列和多种病原的50多个功能基因。构建了伪狂犬病毒通用载体,研制了10种基因工程疫苗和10种分子诊断试剂盒,申报了10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4个新兽药证书及2项发明专利。
先后承担了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国家生物技术攻关;863和省部级课题以及横向课题30余项。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1项,二类新兽药证书1项。
研制了多种新型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及诊断试剂盒,获得3项鉴定成果和14项专家验收认定成果。制定了伪狂犬病检疫规程国家标准和猪细小病毒检疫规程农业行业标准,修定了猪血痢检疫规程检疫检验行业标准。培养毕业博士14人(在读23人),毕业硕士36人。发表论文142篇,会议论文73篇,专著1部,参编2部,编写论文集6本。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1年作为项目主持人“猪伪狂犬病毒鄂A株的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与综合防制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猪伪狂犬病毒分离鉴定、实验室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4年2月湖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好了,今天关于狂犬病毕业论文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狂犬病毕业论文总结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狂犬病毕业论文总结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