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课题有哪些)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课题有哪些)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文章目录列表:
1.中学生历史小论文2.探究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区别论文
3.浅谈历史教学论文
4.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5.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6.略论怎样上好中学历史课论文
中学生历史小论文
中学生历史小论文
导语:本活动课通过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科技小论文的宣读交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历史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一、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就学生而言,如果学生本身了解的历史知识和需要学习的部分出现了冲突时,就会激化学生意识内的矛盾,就会带动问题情境的出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问题情境,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中就会成为强有力的驱动力。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较多,不管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还是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或者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等,都是可以的。
1.利用课本材料,想象历史情境。纵观初中历史教材,在许多文字之间有大量的资料穿插其中。这些都被包括在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对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有极大的帮助,是历史观点的重要依据。对于教材内容起到了充实和深化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够正确的对课本的资料进行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被激发出来。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在历史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对某种历史情境的扮演:如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扮演,思考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状况,你会有何想法,如何去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不会认为历史是遥远的,是陌生的,学生能够积极而又愉快的参与到历史学习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历史中去,思考过去环境下,作为历史人物的自己该如何去做,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3.通过具体的参观活动,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历史情境。历史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学生出去走走,从课堂内进入到课堂外,步出学校进入社会,通过对历史实物的参观,让课堂上显得极为空洞的内容,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看到到,摸得到。这对于问题情境创设来说,不失为一个极佳的.方法。比如说可以对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等。人类历史遗留文物都被收藏在了博物馆中,不仅包含了物质文明,还包含了精神文明,所以无论是直观性还是实物性,在博物馆参观时都可以体会到,能够让参观的人员感受到许多,并且引发人们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参观,想象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以及人物等。
4.对比历史事实与历史假设,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假设和对假设的检验,引发思考,激化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将一部分内容通过或者是影像的方式播放出来,为学生展现那个年代的历史状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了历史中,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为强烈。比如说在“官渡之战”这一部分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并结合其他材料来准备好一份课件。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首先对该场战役的情况进行初步介绍,让学生有所感知。随后就可以通过上述课件,来对当年的战争场景进行标示,同时与课本内容衔接,为学生介绍该场战役具体的经过。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战争中的激烈打斗场景,再结合教师的叙述,就显得更为精彩,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身处其中。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中,来对历史进行分析,加深自己的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需注意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策略,我们需要在情境创设中有所掌握之外,还需要对一些问题特别注意,具体如下:1.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来进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当我们需要创设情境时,必须要和历史内容相符合,如果一味的选择空泛的问题,那么必然达不到效果。另外,对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需要符合,如果题目较为简单,学生会没有兴趣,如果太难,那么学生学习的信心将会失去。只有我们把握了上述原则,我们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情境中,引发题目的兴趣,实现智力活动最佳状态,来对情境问题进行探究。
三、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看,历史课标也有极为清晰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情感,表示的是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紧密联系的,既复杂却又稳定的一种态度体验,美感等都被包含其中。道德感则表示的是,对自己或者是他人行为,采取一定道德标准来进行评价的情感体验,如友谊感、责任心以及自尊心等等都包含其中;而美感则是当人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活动时,会产生一些肯定或者是愉快的情感。理智感表示的是,在进行认识活动成就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成功感等;上述情感体验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必然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也就是说,价值观在人的思想以及行为倾向方面的整合和统领作用极为重要。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如果能有效的开展下去,无论是对于历史生动性的体现,还是为学生展示生动的历史,都有极大的帮助。问题情境创色和之后,学生可以穿越时空界限,回到真实的历史中去,让历史遗迹学生之间的差距缩小。问题情境包含了颜色、形状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内容,接收到多种信息,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思想教育。所以从当前的历史教学来看,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势在必行的。
;探究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区别论文
探究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区别论文
[摘要] 当今很多刚升上高一学生,觉得初中历史已经学过,导致思想上放松,上课随便,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如何消除他们错误的认识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呢?其中用好第一课来对比初高中知识不同点至关重要。在难度方面有差别:初中简易,高中深细;在内容方面有差别:初中重事、高中重理;在过程方面有差别:初中以时间为主线,高中以专题为主线。可见高中比初中更高一层,更应该认真学习适应新阶段。
[关键词 ] 学习态度;历史教学;初中;高中
通过多年的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对刚从初三毕业升上来的同学,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模糊不清,思想上放松,上课随便,作业马虎,不知不觉中养成随便个性,学习态度不严谨,深入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通过多年反思之后,我觉得上好第一课,从第一课寻找与初中历史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高中高在哪里、应该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高、尤为重要。为了更好让学生把握好它们的区别,我准备了人教版七年级《夏商西周的灭亡》,先让学生复习这版块的内容。然后对照这高一第一课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比起两阶段的知识更有直接性、实践性、探索性。我用“你觉得两课内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把握下面几方面来区分好初高中历史不同点,从而使教与学得有的放矢。
一、从难度看:初中简易,高中深细
初中历史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历史知识较为简要表述,使学生容易接受;高中则对知识点进行深化,详尽介绍知识点。我们选用第一课分封制初高中的内容:初中: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隶等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高中:周武王把……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对分封制内容的描述可见,初中的分封制权力与义务都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中的内容对义务表述详尽很多,并且增加了诸侯国也要分封下去这个义务,这适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对初中是继承和拓深,没能把握这点,很难学得精历史。知道这个关系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变化,原因是高一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需要在知识和能力等多维空间上提升一个档次。这有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避免因为以前学过分封制这一内容从而狂妄自大或漫不经心。同时引导学生真切了解深在哪里,对深的内容应该如何把握,这使高中的学习有了方向,有效性可以预见。
二、从内容看:初中重事、高中重理
初中重在叙事:侧重于史实,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等交代很清楚。高中重在探理:如对于制度的内容、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则是详细深入探究。而事件往往一带而过。让我们再看分封制的'作用表述:初中: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强化了统治,成为了强盛的国家。高中: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如设置官员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如果说初中要求知其然,则高中要求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更多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初中往往重在展现史实,高中则重在分析史实,利用史实。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利用史实来分析问题,这比初中大大提高了层次,学生应当加倍努力才能适应得了高中课标要求,从而消除学生随便应付心态。
三、从过程看,初中以时间为主线,高中以专题为主线
初中编排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它的特点清晰,形象,便于初中学生从先至后的认知特点。它综合性不强,时间好像一根绳子,一个个史实结在这根绳子上,简单明了。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采取“模块+专题”的体例,它体现了大综合,我们的高中教学也就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对大数据、多史实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能力,通过综合,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唯物史观。当然新教材模块专题体例删减了“繁、难、偏、旧”旧教材中的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色彩”,使乏味的历史增添了许多趣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趣味是新的色彩知识,消除学生学习恐惧感,让他们乐学善学,自然从初中过度到高中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科学出版社,2016.
[2]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高中历史教学指导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车华玲.改革与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与使用[M].人民出版社,2006.
;浅谈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在生源薄弱学校的发展如何也值得历史一线教师探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一: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摘要: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赵秀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20
2、师专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初探王玉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5-30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摘要: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1?灌输式?教学模式
灌输式教学模式,简而言之,便是以老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的教学环节时刻处于老师的掌握之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应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历史全局观和辩证思维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1.2?论证式?教学模式
?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教材结论为主,采取归纳和分析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着?照本宣科?的感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记忆和整理思路,但同时这一做法也局限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我们在讲晚清改革派与传统守旧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老师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向学生传授慈禧太后对改良派的迫害进而说明封建王朝的反动性,却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视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和改良的渐进性,这便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误导。并且即使有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很难在实际考试中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1.3?表演式?教学模式
?表演式?教学模式主要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在讲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会像演员来对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进行编排,思维僵化而缺乏课堂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更多的被运用到公开课当中。?表演式?教学模式中基本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承载体呈现。
2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2.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师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呈现。师生之间加强课堂交流、互动,使问题在交流中得到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问题的探索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是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和设计,同时也要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度,使自己的历史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2.2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构建,将书本知识和历史知识通过语言、动作行为进行历史画面的构建,使历史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在历史学习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历史事件,这些问题都可以给我们以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通过情景模式的构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文化归属感。
2.3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高中是学生自我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构建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历程,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生对西汉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着深入的研究,我们便可以寻找资料辅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可以让其为大家进行一个讲解,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3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谈谈历史图示教学的功能黄有为,楼建军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01
2、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仇世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27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疑问是智慧的开始、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积极的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与历史思维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剖析,以发现更多的问题,以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被称为是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展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识,以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探寻路线,让学生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认清历史事物间的共同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综合能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拓展,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展开,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教材的关键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坚持启发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其中的突破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探索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拥有持久的动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由于课堂气氛紧张,加上学生大都畏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这样只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是学习的主体发,在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民主,为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发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发问。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提问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少疑问才越多,实则差矣,学生储备的知识量越多时他的疑问才会越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处于完全未知状态时,他也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只有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备提问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需要对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提问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扩充学生知识面入手,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
历史作为一门信息量大且内容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将备课的重心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层面之上。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自主提问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有效地调解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求异思想,当面对学生提出的奇思怪问时,教师要做到认真的倾听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为了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历史事实的发现、认识和解决过程,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象意义。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重点,将学生培养成为敢问、会问、乐问的问题少年,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提问的乐趣,并通过提问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彦华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内容摘要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想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导入语 历史现象 热点问题 诗词 情境 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因此,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尤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我认为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 一节课的开课导入语能否作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应广泛搜集各种与本节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应该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开课导入语。 一、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甲午风云》。2、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3、从刚才的**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失败。我再设问: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以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利用最新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⒐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⒐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⒐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⒐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诗词进行导入。
略论怎样上好中学历史课论文
首先,上课要抛开教案,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试想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科,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长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要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两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备课本上我只写个提纲要点,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备课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高中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
另外,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工作十三年来,平时不管在哪,只要遇到与我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我都赶快制成小卡片,收集起来,日久天长,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我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兵精粮足,游刃有余,不愁“难为无米之炊”。但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炼,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
再有,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宜带口头禅,而且语言应抑扬顿挫,把握住节奏,高低快慢、轻重疾徐富于变化,要讲出美感。板书书写力求工整美观,要善于从评书、戏剧、**、朗诵、音乐、书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为我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我们应当积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我认为也不能过分依赖电化教学,它毕竟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工具,而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老师来完成,老师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说“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永无止境。
求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左右,题目: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历史机智教学。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历史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臵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名词的理解,如“商鞅变法”,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商鞅之死是否说明变法失败了?”,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加深对这一改革措施的掌握,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递进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如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多方位思考,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如生产力的发展是思想领域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等。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二、创设合理性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经济、文化现象,自主地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历史。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宗教问题、旅游问题、考古知识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历史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历史知识源远流长,每堂历史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以故事介绍的诱入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可以简单的叙述一下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以及炎黄时期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介绍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产生以及影响时可以引伸到现实生活中,以身边的实例来讲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例如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可以以太和回民的现状为例,这样更加合理的导入本课内容。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历史名词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其原因和影响.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答题的要点,运用了哪些历史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历史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南京条约》时,第一关键主要是讲清条约内容,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辛丑条约的影响时,这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小农经济的影响与东西方差距的讲解,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有些课题要列表和史实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表格,用谈话式分析史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入,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较难例题,切忌蜻蜒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分析讲解,节约课堂时间练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强历史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历史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历史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历史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题意,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比较以前掌握的历史问题、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横向比较,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例如,讲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时,就可以联系旧三民主义的影响。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且复习了过去的历史知识。于是,通过联想与类比,此问题的解法就简便得多,并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历史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历史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如“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正面讲解及运用反例和逆向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重视及时调节的作用,稳定有意注意,培养思维的适应性与持久性,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有差异,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某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口味,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必须进行及时调节,此时,可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比如,教师讲课时,可加重语气与声调,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指出错误引起同学反思,或转讲为练,以练代讲,使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得到稳定,保持课堂的良好状态。 渗透教学思想与历史方法,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历史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例如,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历史思想与历史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历史记忆性强、灵活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 白钢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词典》 作者:中国近代史词典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者:胡绳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现代教育学基础》 作者: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