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帮手网

您好,欢迎访问成人高考帮手网

安乐死论文(安乐死论文参考文献)

2024-11-01 20:46分类: 毕业论文 阅读:

安乐死论文(安乐死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您对安乐死论文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文章目录列表:

1.希望能找到古代安乐死的例子
2.成中英主要经历
3.求法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论文

安乐死论文(安乐死论文参考文献)(图1)

希望能找到古代安乐死的例子

貌似不是安乐死的例子。钩吻

致死量为0.8mg/kg

中毒症状为:神经肌肉麻痹、复视、消化道灼痛、呕吐、腹泻、腹涨或便秘、心跳先快后慢、呼吸困难、虚脱等。

鹤顶红

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

致死剂量0.1-0.2克

箭毒木

是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树。我国见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广西南部、广东西部和海南省等地。

箭毒木的乳汁中含有弩箭子甙、见血封喉甙、铃兰毒甙、铃兰毒醇甙、伊夫草甙、马来欧甙等多种有毒物质。当这些毒汁由伤口进入人体时,就会引起肌肉松弛、血液凝固、心脏跳动减缓,最后导致心跳停止而死亡。人们如果不小心吃了它,心脏也会,以致停止跳动。如果乳汁溅至眼里,眼睛马上也会失明。人和动物若被涂有毒汁的利器刺伤即死,故叫"见血封喉"。当地人用这种毒汁涂在箭头上,或把箭头插于树干上,取之射兽,兽中箭三步之内立即死亡,但兽肉仍可食用。

白色曼佗罗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曼佗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百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山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饮食,使人醉闷,则挈箧而趋。”曼佗罗的叶、花、果、茎均可入药,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约0.34%。南宋窦材《扁鹊心书》记“睡圣散”一方:“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曼佗罗花全株有毒,以果实以及种子毒性最大,干叶的毒性则比鲜叶小,其叶、花、籽果、茎均可入药,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约0.34%。

成中英主要经历

成中英

成中英(Prof.Chung—YingCheng),1935年11月8日(农历9月29日)诞生于南京,祖籍湖北省阳新县。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哲学家、著名管理哲学家,C管理理论创立人,被公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三位为余英时、刘述先、杜维明)。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早年师从一代哲学宗师方东美先生,后入哈佛大学,师从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大师W.O.蒯因。

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成氏是享誉中外的英文《中国哲学季刊》(1973)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74)、《国际易经学会》(1985)、《国际儒学联合会》(1993)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与首倡者。

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近十年来历任国内与欧美著名大学哲学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包括台湾大学、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柏林大学、牛津大学等。

中文名:成中英

外文名:Chung—YingCheng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8日

职业:哲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创始人和主席

C管理理论创立人

代表作品:《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儒家哲学论》《易学本体论》等著作。

祖籍: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

职称:教授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为: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治学基本思路: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的精华,推动融合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的创立。

成氏在全球积极推动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运用逻辑分析与本体诠释方法重建中国哲学,开创了当代中国哲学与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新蹊径,促进了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成氏对中国易学哲学与儒家哲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其他研究领域如中西语言哲学、本体学、本体诠释学、整体伦理学,康德研究也多有建树。

成氏也是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开创者,其所《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创导动态和谐辩证管理,为综合创新中国管理哲学的奠基之作。成氏治学思路:深入西方哲学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精华,中西兼治,古今互诠,重视方法,肯定本体,建立体系。

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归纳法理论研究》、《戴震原善研究》、《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创造和谐》、《成中英自选集》、《成中英又集》、《当代中国哲学》、《本体与诠释》、《中国文化的新定位》、《易学本体论》、《儒家哲学论》、《本题与诠释》、《中国文化的新定位》、《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易学本体论》、《美国哲学归纳法理论研究》、《周易策略与经营管理》等,及学术论文近百篇。

家庭成员

成中英,1935年11月8日(农历9月29日)诞生于南京,祖籍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高黄村石堰。成中英有兄弟三人,其排名老大,二弟成中豪,在阳新老家务农,三弟成中杰,美籍天文物理学家,妹妹成中平,排行老四,旅居美国,父亲成惕轩先生,教授、国学大师,母亲徐文淑女士。

人生经历

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70年代曾为台大哲学系教授兼主任,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同时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致力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并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和主席,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文教基金会的奠基人。创立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并兼校董会总监兼任校长,东西方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高级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客座哲学教授,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并为《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倡导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

1978年主持“第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致力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弘扬中国思想文化。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本体阐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主席。创办:美国国际东西大学(INTERNATIONALEASTWESTUNIVERSITY),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现任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现任主席),兼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总编辑。为中国哲学发展贡献颇多。

著作年谱

成中英已出版的中文学术专著:

1、《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1974年3月

2、《科学知识与人类价值》,三民书局(台北),1974年4月

3、《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

4、《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6年

5、《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理性的结合》(专书),三民书局(台北),1988年

6、《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1989年

7、《世纪之交的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

8、《文化、伦理与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1991

9、《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专书),文津出版公司(台北),1994

10、《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东大书局(台北),1995

11、《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论文集,李翔海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6

12、《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96

13、《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1996

14、《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翰光合着,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

15、《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6、《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2001年

17、《创造和谐》(专书,论文摘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2年

18、《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3年

19、《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5年

20、《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

论文年谱

《成中英中文论著编年》

1965

“哲学与科学知识”,载《大华晚报》(台北),12月24-25日

1966

“当代归纳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载《鹅湖月刊》(台北)“自方法学观点论科学发展基础”,载《新世代》(台北),8月

1967

“近代逻辑的意义内涵及与语言的关系”,载《思与言》,第5卷第2期,1967年7月15日。

“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载《大学杂志》(台北),1/2月

“当代中国哲学之发展世界的意义”,载《东方杂志》(台北),11月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载《出版月刊》(台北),3月

1968

“战国儒家思想之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台北)

1969

“文学语言及哲学语言”,载《东方杂志》(台北),11月

1970

“四度空间的作学问态度”,载《思与言》(台北),第8卷第1期,1970年5月15日。

1973

“哲学与思想”,《出版与研究半月刊》(台北)

1974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专书),三民书局(台北),3月

“论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载《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

“哲思偶得”,载《东方杂志》(台北),7月

“论致中和与致良知”,载《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

《科学知识与人类价值》(专书),三民书局(台北),4月

1975

“从哲学看文学:论文学四义与文学十大功能”,载《中华文学》(台北),7月1日

“中国哲学之再生与挑战”,载《中国论坛》(台北)

1976

“人性体验与人性哲学”,载《东方杂志》(台北),1月

“论人性哲学与人性体验”,载《东方杂志》(台北),1月

“论安乐死”,载《中国论坛》(台北),11月第3卷

1977

“复兴中国文化发展中国哲学”,台湾大学研究学报,5月

“论人权的人性本质与理性基础”,载《新世代》,10月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美国研究论文集》,淡江学院(台北)

1978

“再论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载《时报杂志》(台北),7月31日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东方杂志》(台北),1月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东方杂志》(台北)2月

“现代化的哲学意义与理性基础”,载《中国时报》(台北),7月31日

“论人权的人性本质与理性基础”,载《中国论坛》(台北),8月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中央日报》(台北),7月31日

“论明儒学案中的明儒气象”,载《幼狮月刊》(台北),4月(分两部分)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幼狮月刊》(台北),4月

“自学术与历史观点评中国大陆批孔运动”,载《东方杂志》

1979

“孔子政治哲学与中华文化复兴”,载《中华文化发展月刊》

“文化自强之道”,载《中国论坛》(台北),6月10日

1980

“序当代墨家研究”,载《墨辩研究》,钟裕联主编,台北:三民书局

“中国的昨日,今日,明日”,载《中国论坛》(台北),10月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美国议论文集》(台北)

“从‘见林不见树'与‘见树不见林'说起:兼论文化内涵之层次与文化创造之目标”,载《中国论坛》(台北),12月号

“现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一个对未来的透析”,载《中国论坛》(台北),3月

“发展孔子‘文,行,忠,信'的教育哲学”,载《中央日报》(台北),9月28日

“谈情说理”,载《妇女杂志》(上海),10月

“论中国哲学”,载《时报周刊》(东京),8月

“论孔明的正义观”,载《中国人》,10月

“论文化建设”,载《中央日报》(台北),9月7-8日(分两部分)

“现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一个对未来的透析”,载《中国论坛》(台北),3月

1981

“文化与民族性格与心理”,载《政治思想学刊》,11月

“生活素质的哲学分析”,载《台湾经济学刊》,12月

“朱子哲学中的方法,知识和真理观”,载《鹅湖月刊》(台北),12月号

“易经中的理与情”载《幼狮学志》(台北),12月号

1982

“朱子与豚之家人辩证与考析”,载《中国文化复兴月刊》(台北),6月

“做一个现代中国文化人”,载《我是中国人》,中正书局(台北)

1983

《近代逻辑暨科学方法学基本名词辞典》(成中英主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2月

“论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与‘大学问'所涵摄的知识问题---兼论朱子‘理'的创见”,载《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东吴大学(台湾)

“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1月

“原性与圆性: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疏与融合问题兼论心性哲学的发展前景”,载《鹅湖学志》(台北),12月

1984

“当代新儒学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个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追求”,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8月

“方法概念与本体诠释学”,载《中国论坛》(台北),第19期

“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载《哲学研究》(北京),第12期

1985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专书),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孔子政治哲学与中华文化复兴”,载《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禅的逻辑”(英文稿),载《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第4期),东吴大学(台湾)

“建立中国的管理哲学”,载《中国论坛》(台北),20:6

“论柔性攻势与内部转化”,载《中国战略学刊》,中国战略学会(台北)

“人性哲学,文化输出与统一中国”,载《光复大陆》,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台湾),

“谈如何发扬中华文化---以促进世界大同”,载《宪政论坛》(台湾),

“整体定位应变创新”,载《实践月刊》(台北)

“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载《汉学研究》,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台湾),6月号

“中国哲学之再生与挑战”,载《挑战与再生》,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台北)

1986

《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论儒家孝的伦理及其现代化:责任,权利与德行”,载《中国论坛》(台北),6月号

“从禅宗的‘本体论诡论'到欧美佛学研究的现况”,载《当代学人谈佛教》,东大图书公司(台北)

1987

“深入到西方哲学的核心”,载《中国论坛》(台北),第275期。

“中国哲学当前的核心与周边问题”,载《哲学杂志》(聊城),8月

1988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从本体诠释学观点论中西文化的异同问题”,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理性的结合》(专书),三民书局(台北)

“《周易》的‘时中'观念与孔子思想”,载《中国哲学》(第十四辑),人民出版社(北京)

“禅佛教---显密融合的基础”,载《世界显密佛学会议实录》,佛光出版社(台湾)

“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说与孟子、朱熹思想”,载《学术月刊》,第1期(上海)

“易经管理系统及其应用:‘C'理论(上)”,载《决策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北京)

1989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专书),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创生性范畴之分析---论怀德海与宋明儒学之类同与分野”,载《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北京)

“孔子哲学中的创造性原理---论生即理与仁即生”,载《幼狮学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台北)

“评论---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征研究”,载《中国论坛》(台北),

“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新华文摘》(北京)

1990

“禅的诡论与逻辑”,载《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p.185-207,中华佛学研究所(北投),1990年4月

“‘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周易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

1991

《世纪之交的抉择》(专书),上海知识出版社

《文化、伦理与管理》(专书),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

“方东美的本体论架构”,载《方东美哲学国际研究会论文集》,台湾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1992

“论儒学与新儒学中的宗教实在与宗教认识”,载《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易经》的方法思维”,载《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易经》研究的现代化问题”,载《周易与现代化》,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本体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访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教授”,载《哲学研究》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成中英教授再谈本体诠释学”,载《哲学动态》,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追求民主精神培养民主人格”,载《中国重生之路---基督民主主义与中国文化》,海外华侨布道团(美国)

1993

“东亚经济发展与广义的儒家伦理所扮演的多种角色”,载《黎明大学学报》,黎明大学(中山)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管理模式:C理论的提出及应用”,载《东方文化与现代经管》,法住出版社(香港)

“论易哲学与文化圈”,《周易研究》(济南),第15期

“论朱子哲学的理学定位与其内涵的圆融和条贯问题”,载《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

“西方管理危机与儒家人性智慧---序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载《哲学研究》第3期(北京)

1994

《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专书),文津出版公司(台北)

“占卜的诠释与贞之五义——论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载《中国文化》(北京),第1期

“占卜的诠释与贞之五义——论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载《中国文化》(北京),第2期

“本体诠释之教育哲学:人本诠释方法和今日世界智性教育与德性教育之整体模型”,载罗国杰主编《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上海)

“从禅悟的观点论海德格,道元与彗能”,郑振煌译,载《中华佛学学报》(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第7期,p.264-285,7月

“从哲学传统对话中理解儒家人学的独特价值”,载《中华文化论坛》(四川)

“研讨‘实学'的六封信---第一封信”,载《学习》,人民出版社(北京)

“一些对当代学术的思考”,载《跨越21世纪的出版视野》,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1995

《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专书),东大书局(台北)

“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载《中国哲学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北京),

“论‘观'之哲学涵义兼释《观卦》”,载《国际儒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北京),

“原性与圆性: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疏与融合问题”,载《汉学研究》,汉学研究中心(台北)

“中国管理哲学与比较管理研究”,载《社会科学---C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1996

《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论文集,李翔海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

“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兼论本体诠释的涵义”,载《安徽师大学报》(芜湖)第2期

“本体诠释学是什?”,载《唐都学刊》,第4期

“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载《天津学报》(天津)

《论中西哲学精神》(专书),东方出版中心(上海)

《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专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

“儒学与现代性的整合:探源与重建”,载《国际儒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学术交流---儒学和现代管理问题”,载《国际社会与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易经讲座(一)---周易位与时的现代意义及C理论的发展”,载《中华民国周易学会八十五年年刊》,“中华民国”周易学会(台湾)

1997

《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翰光合着,上海: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

“本体与实践: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载《中国哲学史》(北京)第2期

“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载《学术月刊》(上海),第3期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通的核心问题:知识与道德的平衡与整合”,载《中华文化:发展与变迁》(马来西亚)

“所涵摄的知识问题---兼论朱子‘理'的创见”,载《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州教育出版社(贵州)

1998

“论义利之辨与天人合一”,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1期

“整体性与共生性: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的发展”,载《浙江社会科学》(杭州)第2期

“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文化融合与大学教育的使命”,载《中国文化论坛》(四川),第19期

“现代新儒家的复杂命题”,载《学术界》(合肥),6月号

1999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专书)(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

“成中英先生访谈录(之一)”,载《贵州大学学报》(贵州)第1期

“有必要发展一个全球性的德性伦理”,载《跨文化对话》,第2期

“我所知道的殷海光先生”,载《江汉论坛》(武汉),第6期

2000

“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命运:全球化经济发展与儒学及儒商的定位”,载《孔子研究》(南京),第2期

“人性与东西方管理的分野”,载《北方经济》,第12期

“从真理与方法到本体与诠释”,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

“何?本体诠释学”,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

“本体诠释学与当代精神”(与潘德荣合作),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

《本体与诠释》(主编),三联书店(北京)

“中西文化与哲学的未来”,载《东瀛求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北京)

2001

“世纪会面”,载《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诠释学中的方法论问题”,载《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专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1期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2期

“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6期

“二十一世纪的新探索:天道,人性与文明”,载《儒耶对话新里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

“本体诠释学洞见和分析语言---中国哲学的诠释和重构”,载《分析哲学——回顾与反映》,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自楚墓竹简老子分析道家观点”,载《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载《新化文哲》,第4期

“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载《东岳论丛》,第6期

2002

《创造和谐》(专书,论文摘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载《文史哲》(济南),第5期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5期

“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载《文史哲》(济南),第3期

“论东方德性伦理和西方权利伦理的结合”,载《浙江学刊》(杭州),第5期

《本体与诠释第二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3

“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载《南昌大学学报》(南昌),第1期

“诠释空间的本体化与价值化”,载《本体与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

“本体诠释学洞见和分析话语”,载《本体与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

“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第1期

《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03年

《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载《文史哲》(济南),第3期“对哈贝马斯路的儒学反思”,载《思想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4

“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第1期

“中国美学中美的动态变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

求法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斯坦福大学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心理学入门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我想就心理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谈一些自己浅显的想法。

学法有两种方法(还可以普及到司法考试的考试方法),一是通过记法条来阐明法理的法条派,二是通过理解法理来掌握法条的理论派。我赞成后者以理解为主的方法,原因在于法条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一切法律法规的制订,都是应该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现在诸多立法之所以脱离实际甚至引起社会的混乱,追本溯源恐怕就在于没有深入领会中央那句“以人为本”的精神。

假如说法学是社会科学王冠上的明珠,那么恐怕心理学则是筑牢这个王冠的黄金,因为社会科学,就是人类的科学,而人之所以为人,书中所讲,最明显的特征是直立行走和大脑的进化,而大脑的进化导致心理的出现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研究人,绝对是离不开人类心理的研究的。

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法学的学习究竟有哪些帮助,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有了一些体会:

第一,学法离不开心理学,法院审案,增删法条,当然还有守法和违法,都离不开心理学。法学家为什么这样修法,他有没有什么背后的心理考虑(包括该法学家本身的一种心理思维特质和造成其如此修法的社会背景及利益冲突),我们如何去应对层出不穷的法条,恐怕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面切入,不失为一种触类旁通的好方法,毕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学习其实都是人与人脑力的较量罢了。

第二,心理学对学法大有裨益,例如刑法的四要件中主观要件是极为重要的认定标准,什么是主观要件,就是犯罪心理学的有关内容。而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研习也能够掌握“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冲突与和平心理学”等等一些知识,对于当前社会热点性较强的行政法领域,或许能够闯出一片新领域也未可知呢。

今天关于“安乐死论文”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本方将及时处理。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成人高考帮手网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学硕论文

下一篇:暂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成人高考帮手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