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论文(建筑抗震论文3000字)
建筑抗震论文(建筑抗震论文3000字)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建筑抗震论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建筑抗震论文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的学术活动2.钢结构柱脚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建筑工程论文
3.标准完整的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4.邓华的论著及著作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的学术活动
1978年5月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在徐州成立,193人参加,收到论文93篇。1981年12月在无锡召开了学术会议,76人参加,收到论文五十余篇,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抗震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农村建筑抗震、抗震加固技术和工程结构抗震试验研究。1984年6月由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所及分会在北京举办了:“城市抗震防灾研究班”,会上就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划、生命线工程抗震、震害预测、工程决策等专题作了报告,并结合我国在这方面的情况作了介绍。1984年11月第2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城市抗震防灾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召开,97人参加,收到论文四十余篇。1984年与中国地震学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全国地震工程会议,会议印发了两本《地震工程论文集》,收入论文85篇,另外还有七十多篇论文和报告以单行本形式进行了交流。1984年8月由建设部抗震办公室和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工程抗震》杂志第1次编委会在北京举行。1985年年会在漳州召开,109人参加。1986年为总结唐山地震以来的抗震工作经验,先后召开了两次国内和国际唐山地震10周年学术交流会,国内会议名为“唐山地震10周年抗震防灾经验总结暨第8次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中国抗震防灾论文集”,约有90篇论文,主要内容有:抗震防灾工作综述、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小区划、场地地基与基础抗震、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及抗震可靠度、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抗震鉴定与加固、桥梁与水工结构抗震、管道井架高炉与储仓结构抗震、试验设施与试验技术;国际会议名为:“城市抗震防灾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会议主要讨论了3个方面的内容:唐山抗震防灾的经验及教训、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和建筑结构及公共设施的抗震设计、地震工程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国际合作。1987年在武汉举办了第2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235人参加,收到二百三十多篇论文和8篇特约报告稿。1989年举办了全国首届构筑物抗震学术交流会,72人参加,这次交流会的征文范围主要是围绕《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收到论文63篇,其中有关场地、地基及尾矿坝方面的14篇、结构抗震理论研究的5篇、框排架结构7篇、贮仓通廊与支架15篇、井塔井架8篇、储液槽罐5篇、电视塔及烟囱6篇、抗震加固实例及其它3篇。1991年11月召开了第3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一百六十多人参加,收到论文97篇,分为结构抗震理论及试验分析、工程抗震设计与研究、结构振动控制等。1991年11月第3届地震工程委员会第1次会议在哈尔滨举行,与会同志听取了“关于第3届地震工程委员会的工作总结报告”。1991年11月在宁波召开了“地基抗震学术交流会”。1998年8月在昆明举办了第3届生命线地震工程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学者、专家共七十多人参加,会议由日本负责出版了论文集,2003年10月在青岛召开了第4届研讨会。199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第5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这次会议上,在综合抗震防灾和强震地面运动、震害调查,场地效应及地基抗震,城市及企业的抗震防灾技术,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施工、鉴定、加固与改造,重大工程、生命线及设备抗震,工程结构隔震、控震技术以及结构和构件的试验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会交流,并出版了两本论文集,收入152篇论文。1999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学术报告会,请若干抗震界专家对最新抗震理论与实践作了详细报告,有近一百人参加。2000年8月在昆明市召开了全国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主要围绕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章有关问题进行研讨,60人参加,提交了7个专题的报告,本次会议出版了“工程抗震”增刊,登载了17篇论文。2000年9月在兰州举办了现代地震工程研讨会,一百余人参加,这次会议对近些年国内国外大地震对城镇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交流,发表论文二十多篇,由《工程抗震》杂志分3期发表。2001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小型专题专家研讨会,二十余人参加,主要围绕新规范增加的“断裂工程影响评价”相关条文进行专项研讨,为这些条文的最后确定奠定了基础。2002年11月在南京举行第6届了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这次会议上就强震观测、地面运动与震害,场地和地基基础,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构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和改造,隔震与振动控制理论和应用,工程结构性态检测与健康诊断,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程抗震,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试验研究,城市防震减灾及标准规范等方面进行交流。正式出版了两本论文集。1998年和2000年先后在汕头和杭州,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和进行学术交流。1999年和2001年先后在大连和南宁举办了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两次研讨会均有一百多人参加,每次交流五十多篇论文,也均有论文集出版。
钢结构柱脚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建筑工程论文
摘要:柱脚是钢结构中上部主体结构与基础连接的重要节点,文章对铜结构的埋入式和外包式柱脚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结构柱脚;埋入式;外包式
1.通常钢结构的柱脚形式有外包式柱脚,埋入式柱脚及外露式柱脚3种
外包式柱脚指将钢柱脚外面用钢筋混凝土包住的柱脚,埋入式柱脚是把钢柱固定在混凝土的基础梁上柱脚,而外露式柱脚是在混凝土基础表面固定钢柱的柱脚,其也是最常用的钢结构柱脚。钢结构柱脚,反力特别大,因此设计规划时一般采用固定柱脚。在此类情况下,采用外露式柱脚不仅会导致底板既大又厚,消耗大量钢材,更重要的是难以确保柱脚被完全固定。外包式柱脚和埋入式柱脚钢结构固定式柱脚的很好的选择,通常抗震设计也用这两类柱脚。
2.埋入式柱脚抗震设计
埋入式柱脚的特点,是将钢柱以一定深度埋置在混凝土基础梁中,埋人部分的钢柱表面虽然焊有栓钉,但根据研究,在这种形式的柱脚中栓钉的作用不大,内力的`传递主要依靠混凝土对钢柱翼缘的承压力,柱的轴向压力可由柱脚底板传给混凝土,柱的轴向拉力可由柱脚底板伸出部分对混凝土的承压作用传给混凝土,或由锚栓传给基础。埋入式柱脚的支配因素是埋入深度。试验表明,对于轻型工字形柱,埋深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得小于2,对于大截面的宽翼缘H形柱和箱形柱,埋深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得小3,且同时应满足下式要求:
d>=(6M/bf*fc)0.5
d-柱脚埋深;M-柱脚全截面屈服时的极限弯矩;bf-柱在受弯方向截面翼缘的宽度;fc-基础混凝土轴心受压强度设计值。
2.1柱脚轴向压力由柱脚底板直接传给基础,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验算柱脚底板下混凝土的局部承压,承压面积为底板面积。
2.2埋入式柱脚应验算在轴力和弯矩作用下基础混凝土的侧向抗弯极限承载力,埋入式柱脚的极限受弯承载力不应小于钢柱全塑性抗弯承载力;与极限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不应大于钢柱的全塑性抗剪承载力。
埋入式柱脚的计算,可按以下假设进行:钢柱的轴心压力N是由埋入的钢柱底板直接传递到钢筋混凝土基础上;柱脚处的弯矩M由埋入钢柱的翼缘与混凝土基础的承压力来传递给基础,或者由埋入部分钢柱上的抗剪焊钉来传递;柱脚的剪力v由埋入钢柱的翼缘和基础混凝土的承压力来传递。
2.3采用钢管柱时埋入式柱脚的构造要求,截面宽厚比或径厚比较大(≥33)的箱形柱和钢管柱,其埋入部分应采取措施防止在混凝土侧压力下被压坏。常用方法是填充混凝土,填充高度应稍高于混凝土基础上表面;或在基础上端附近设置内隔板或外隔板。隔板的厚度应按计算确定,外隔板的外伸长度不应小于柱边长(或管径)1/10。对于有抗拔要求的埋入式柱脚,可在埋入部分设置栓钉。
2.4钢柱边(角)柱柱脚埋入混凝土基础部分的上、下部位均需布置u形钢筋加强。当边(角)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较小时,可能出现冲切破坏,可用下列方法之一补强:
设置栓钉。根据过去的研究,栓钉对于传递弯矩和剪力没有什么支配作用,但对于抗拉,由于栓钉受剪,能传递内力。
锚栓。因柱子的弯矩和剪力是靠混凝土的承压力传递的,当埋深较深时,在锚栓中几乎不引起内力,但柱受拉时,锚栓对传递内力起支配作用。在埋深较浅的柱脚中,加大埋深,提高底板和锚栓的刚度,可对锚栓传力起积极作用。
3.外包式柱脚抗震设计
外包式柱脚的特点,是钢柱底板与外包混凝土底部齐平,外包混凝土配有主筋和箍筋,顶部箍筋要集中配置,钢柱的外包部分要设置栓钉,钢柱翼缘外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应小于150mm,外包式柱脚的内力分布进行设计。当钢柱与基础铰接时,柱脚弯矩完全由外包钢筋混凝土承受,柱的剪力也由外包混凝土承担。至于柱的轴力,一般认为,轴力可由钢柱底板直接传给基础,轴向拉力可通过底板的伸出边缘和锚栓传给基础。
外包式柱脚设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1)当外包层高度较低时,外包层和柱面间很容易出现粘结破坏,为了确保刚度和承载力,外包层应达到柱截面的2.5倍以上,其厚度应符合有效截面要求。(2)若主筋的粘结力和锚固长度不够,主筋在屈服前会拔出,使承载力降低。为此,主筋顶部一定要设弯钩,下端也应设弯钩并确保锚固长度不小于25d。(3)如果箍筋太少,外包层就会出现斜裂缝,箍筋至少要满足通常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要求,其直径和间距应符合规范规定。为了防止出现承压裂缝,使剪力能从主筋顺畅地传给钢筋混凝土,除了通常的箍筋外,柱顶密集配置几道箍筋十分重要。(4)抗震设计时,在柱脚达到最大受弯承载力之前,不应出现剪切裂缝。(5)采用箱形柱或圆管柱时,若壁板或管壁局部变形,承压力会集中出现在局部。为了防止局部变形,柱壁板宽厚比和径厚比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关于塑性设计规定,也可在柱脚部分在钢管内浇灌注混凝土。
埋入式柱脚和外包式柱脚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不小于180mm,钢柱埋人部分和外包部分均宜在柱翼缘上设置圆头焊钉,其直径不得小于16mm,其水平向和竖向的中心距离不得大于200mm。
4.结语
外包式和埋人式柱脚在抗震设计中已经被广泛应用,文章从受力等多方面对其具体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标准完整的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建筑工程设计体系探讨
前言
0. 1现代工程建设的时代特点及其对工程设计的要求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日千里,对现代建设工程的重新认识,以及如何从事现代化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这些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现代建设工程包含大量的土木建筑工程,包含工业区、居住区及其生产、生活相关的各项设施,包含陆地、海洋、工业、民用和军事的各项工程建设。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有建设工程都具有现时代的特征,这就要求工程设计的组织管理和工程设计及建设实施的手段方法必须要具备现代化的时代特征。由于工程建设始于设计,且笔者一直从事设计工作,所以本文根据现代工程建筑的时代特点,以工程设计环节为着眼点,重新审视和研究现代工程建设。
0. 1 .1以可靠度为指标协调、优化工程大系统
现代工程建设的时代特点要求我们运用可靠度指标协调各子系统工程设计,以达到大系统安全、高效运转的目标。现代建设工程往往规模庞大,像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耗资多达数千亿,费时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程自不必说。一个厂区,一个矿区,一个居住建筑群或是一个水利电力枢纽工程等常见的工程项目,都有如下的特点:占地面积大,有些甚至超过了以往的乡镇;除主体建筑之外,往往还有许多的配套建筑,如水泵房、配电间、管理人员办公室、职工住宿休息室等;具有多个层次的系统,如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强电弱电系统、空调系统等子系统,而正是这些子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目前,工程设计是针对各个单体结构进行的。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实际上,各个结构独立优化(优化是现代结构工程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后拼凑而成的工程系统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正象各个构件独立优化后凑成的结构并不一定最优化一样。概括地说,必须从系统全局进行优化,才能真正收到优化效果。
0. 1. 2面向功能目标,统筹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环境
现代工程建设的时代特点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设计的面向问题(偏重技术的一面),现代设计要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现代建设工程的工艺目标和功能要求日趋复杂,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建设工程的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活动开始。衣食住行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它们也就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鲜明的特征。以“行”为例,现在它己不是单纯的交通行走的问题,而且己经囊括了生产生活、文娱活动、社交等方面的内容。“走马观花”和“景随步移”就代表了两种人们对行的“要求”和希望,因此围绕着“行”的活动,人们有着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这就希望有不同的工程设施来与它相配套。
至于更加复杂的建设,如厂矿企业,它不仅仅要解决单项产品的生产,而且要带动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产业链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发展经济和解决人民群众就业的目标,同时厂矿企业的建设还必须考虑环保、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如水利工程,它就要求尽可能地考虑水利、电力、生态、农林、渔牧、环保等方面效益的发挥。即使是一幢商住综合楼的建设,也必须要综合考虑它对该地区提供了多少居住、商业办公等服务,以及它的建设对城市的环境、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造成的影响。现代建设工程,往往是材料设备品种繁多,安装技术高。现代建设工程规模庞大,耗费材料众多,而且材料的品种规格也极其繁杂。各种管道规格、直径、品种繁多,有的工程可多达数千种。由于生活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越来越多的器材设备,如可视门铃、宽带网接口等等,这些材料、设备、器材的采购订购、收发、保管是一系列细致而计划性很强的工作。(范文 .)另外由于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各种各样的施工机械配合作业,安装技术日趋复杂,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机械行走路线,工作面和平行作业、交叉作业等。
3 系统进化理论与老化期建筑结构工程系统可靠度................9
3.1 系统科学的“新三论”...........9
3.2 建筑结构工程的老化机制 .............11
3.3 建筑结构工程系统老 化期可靠度的初步数学模型 .............13
4 建筑结构工程系统的优化— — 功能与费用的分析 ...........15..
4.1 系统设计 — — 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17
4.2 建筑结构工程系统的优化 ...........19
4.3 “优化”与“最优化”的概念解析 ..........21
5 建筑结构工程系统的评价 决策— — 时间与费用的分析 .........24
5.1 系统的评价 .............26
5.2 系统的决策 ...........28
5.3 系统评价方法概述 ...........30
5.4 系统决策方法概述 ..........35
5.5 建筑结构工程系统的评价与决策过程 .........37
8结论
自从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以来,结构工程学科己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结构体系己经从原有的木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发展到铸铁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即将出现的碳纤维结构。结构本身也朝着轻(重量)、薄(构件尺寸)、大(跨度)、高(总高度)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仿佛预示着,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只要建筑师能想得出来的任何形状的设计,结构工程师都应该有能力将它付诸实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一系列的工程事故及其灾难性后果,不能不让人怀疑起结构工程学科的缺陷。其次,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其祸联的各种生命线建筑工程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任何关键节点的失效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衍生灾害,其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如何保证这一网络系统具备足够的抗风险、抗灾害能力,如何保证该系统的可靠度水平?显然光靠数学和力学是不够的。
现代新技术的出现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结构工程学科不断地开拓新领域。目前己形成的地震工程、海洋工程、核能工程、风工程等新兴的边缘学科,都是由多学科交叉而成的。结构工程虽然做为一门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学科,现在也不得不敞开胸怀,融进系统工程、价值工程、思维科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理论、实践、方法、观念。结构工程学科目前的发展也正朝着扩广时间域和空间域两个方面发展。建筑工程论文在时间域方面表现为由单纯考虑正常使用的设计,前后延伸到考虑包括建造、使用和维修在内的全过程的综合决策。在空间域方面,表现为由个别构件的分析扩展到对整体结构及其祸联系统的综合分析与控制。这正是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的体现。本文主要内容大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由于结构工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它同样可以而且应该被视为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建筑结构工程系统的设计,建造、使用、维修乃至于废弃拆除,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等著,工程结构与系统抗震优化设计的实用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9 年10 月第一版.
[2] 林同炎 S? D? 斯多台斯伯利著,高立人等译,结构概念和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9 年2 月第二版.
[3] 赵国藩 金伟良 贡金鑫著,结构可靠度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0 年 12 月第一版..
[4] 屈文俊著,混凝土结构的耐久寿命预期使用寿命设计基准期的合理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000 年 5 月第一版.
[5] 邹珊刚等著,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年 11 月第一版.
[6] 张锡纯著,标准化系统工程,引自超星网上图书馆 1992 年 9 月第一版.
[7] 姚德民等著,实用系统工程教程,引自超星网上图书馆 1997 年 9 月第二版.
[8] 刘思峰等著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引自超星网上图书馆 1997 年 9 月第二版
[9] 王光远等著 工程结构及系统的模糊可靠性分析 引自超星网上图书馆 1997 年 9 月第二版
[10] 麻德贤著 过程系统人工智能技术 引自超星网上图书馆 1997 年 9 月第二版
邓华的论著及著作
一、主要论文48. 邓华,蔡思思. 设防烈度地震下双层球面网壳的弹塑性响应分析. 空间结构, 2013, 19(1):16-22.47. 黄莉, 邓华,王宸. 金属复合屋面板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夹芯的力学性能研究.建筑材料学报.(已录用)46. 王琼,邓华. 罕遇地震下弦支穹顶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已录用)45. 王宸, 邓华, 黄莉.岩棉夹芯金属屋面板的阻尼性能研究..振动与冲击(工学版). (已录用)44. 邓华,黄莉,王宸. 聚氨酯夹芯屋面板的风致动力性能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已录用)43. 刘河江,邓华. 罕遇地震下双层球面网壳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 振动与冲击. 2012,31(24): 170-177.42. 祖义祯, 邓华.基于显式弧长法的索杆张力结构施工成形分析.空间结构. (已录用)41.祖义祯, 邓华.空间杆系机构运动路径的多重分岔分析.工程力学. (已录用)40. 张民锐,邓华,刘宏创,董石麟,张志宏,陈玲秋.月牙形索桁罩棚结构的静力性能模型试验.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 47(2):367-377.39. 邓华,祖义祯,沈嘉嘉,白光波,董石麟,张志宏,陈玲秋.月牙形索桁罩棚结构的施工成形分析和试验.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 47(3):31-38.38. 邓华, 宋荣敏. 面向控制随机索长误差效应的索杆张力结构张拉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12, 33(5):31-38.(EI)37. 谢道清, 沈 金, 邓 华, 张 瑞. 考虑受压屈曲的圆钢管杆单元等效弹塑性滞回模型. 振动与冲击, 2012,31(6): 160-165.(EI)36. 祖义祯, 邓华.基于弧长法的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 Vol. 45 (12): 2159-2168. (EI)2011-07-13.(优先出版)35. 张志宏, 董石麟, 邓 华. 张弦梁结构的计算分析和形状确定问题. 空间结构, 2011, 17 (1): 8-14.34. 邓 华,宋荣敏,卓新,楼道安. 预应力杆系结构的张力偏差监测及补偿.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 45 (7): 1269-1275. (EI)33. 邓 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疑问解答. 建筑结构,2011,41(6):146-147,129. 32. 邓 华, 程军,蒋本卫, 楼道安. 索杆张力结构的构件长度误差效应.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5(1):68-74,86. (EI)31. 邓 华, 谢道清,林华峰.双向张弦梁结构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和计算.振动与冲击, 2010 , 29 (10):16-22,101. (EI) 30. 蒋本卫,邓华,伍晓顺,. 平面连杆机构的提升形态及稳定性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10,43(1):13-21. (EI)29. 邓华,楼俊晖,徐静,. 铰接杆系机构的运动路径及其极值点跟踪——一种几何学方法[J]. 工程力学,2009,26(10):30-36,49. (EI)28. 沈金,楼俊晖,邓华,. 杆系机构的可动性和运动分岔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3(6):1083-1089. (EI)27. 刘承斌,邓华,. 考虑抗弯刚度影响的斜拉索垂度敏感性分析[J]. 工业建筑,2008,(S1).26. 金波,邓华,袁行飞,刘毛方,伍晓顺,付刊林,. 银川机场航站楼钢结构风振分析[J]. 空间结构,2008,(2).25. 伍晓顺,邓华,. 基于动力松弛法的松弛索杆体系找形分析[J]. 计算力学学报,2008,(2). (EI)24. 伍晓顺,罗挺,邓华,. 悬链线索元的协调方程式及其弦向刚度[J].空间结构,2006,(4). 23. 邓华, 谢艳花.基于构件层次的铰接杆系结构几何稳定性讨论. 固体力学学报. 2006, 27(2):141-147.22. 包红泽, 邓华. 铰接杆系机构稳定性条件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 40(1):78-84. (EI)21. Deng H, Qiang QF, Kwan ASK. Shape finding of incomplete cable-strut assemblies containing slack and prestressed elements. Computers & Structures, 2005, 83:1767-1779.(SCI)20. Deng H, Kwan ASK. Unified Classification of Stability of Pin-Jointed Bar Assembl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5, 42: 4393-4413. (SCI)19. 邓华, 姜群峰, 张明山. 大跨度网格状门式刚架结构及其受力性能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05, 26(2):26-33.18. 张明山, 肖南, 陈贤川, 董石麟, 邓华. 大开孔单层椭球面网壳-组合楼板混合结构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05, 26(1):33-38.17. 邓华, 丁博涵. 拉索预应力球面网壳的风振性能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9(1):20-26. (EI)16. 邓华, 李本悦. 空间网格结构风振计算频域法的参数讨论和数值分析. 空间结构. 2004, 10(4):36-43.15 邓华, 姜群峰. 松弛悬索体系几何非稳定平衡状态的找形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 38(11):1455-1459. (EI)14. 邓华, 严文逵, 董石麟, 张明山, 裘涛, 陈学琪. 钱塘江海口河岸模型试验大厅屋盖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 2004, 34(11):20-23.13. 邓华, 董石麟, 何艳丽, 杨睿, 马耀庭. 深圳游泳跳水馆主馆屋盖结构分析和风振响应计算. 建筑结构学报. 2004, 25(2):72-77.12. 邓华, 李本悦, 姜群峰. 关于索杆张力结构形态问题的认识和讨论. 空间结构. 2003, 9(4):39-46.11. 李本悦, 楼文娟, 邓华. 大跨度屋面风压分布的插值计算方法. 空间结构. 2003, 9(4):17-21. 10. 冯庆兴, 董石麟,邓华. 大跨度环形空腹索桁结构体系. 空间结构. 2003, 9(1):55-59. 9. 董石麟,邓华. 预应力网架结构的简捷计算法和施工张拉全过程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01, 22(2):18-22.8. 邓华. 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设计的几个概念. 工业建筑. 2000, 30(10):64-67.7. 邓华. 空间网格结构基于离散变量的优化设计. 空间结构. 2000, 6(3):26-32,55.6. 邓华, 董石麟. 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的优化设计. 计算力学学报. 2000, 17(2):207-213. 5. 邓华. 预应力杆件体系的结构判定.空间结构. 2000, 6(1):14-21.4. 朱忠义, 董石麟, 邓华, 徐学安. 折线形单层柱面网壳的稳定分析. 空间结构. 1999, 5(4):10-14. 3. 邓华, 董石麟. 空间网壳结构的形状优化.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999, 33(4):371-375.2. 邓华, 董石麟. 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全过程设计的分析方法.建筑结构学报. 1999, 20(4):42-47.1. 邓华, 董石麟. 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的计算分析方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998, 32(5):558-562. 二、主要著作1. 《空间结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合作编著。2. 《新型空间结构的分析、设计和施工》,2006年,中国交通出版社,合作编著。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参编);2010年,地震出版社。
好了,今天关于建筑抗震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建筑抗震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建筑抗震论文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